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作者: 厉伟

摘要:分析了传统科学教学的困境,依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阐述了生活化科学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提出了实施生活化科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最近发展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7-002

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越来越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可以说是时时处处都在与科学打交道,因此,让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进而创新科学,是新时代赋予科学教育的使命。小学科学教育处在启蒙阶段,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着奠基性的作用,而科学教学又是科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因而,构建高效并且有意义的科学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进程封闭;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方式单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学生在脱离生活实际、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学到的科学知识往往是干瘪的、无意义的,所以常常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低效教学由此产生。

传统科学教学低效的症结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授课内容脱离实际,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不可捉摸,同时,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成了教师—个人的舞台,而学生成了被动的看客,丧失了求知的动机、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科学的兴趣,于是,教学形成了这样的结果:老师累得慌,学生苦得很。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小学传统科学教学方式,而生活化教学的理念给改革指明了一个科学的方向。

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1.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生活化科学教学理念,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于它充分地契合了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从学科特点来看,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的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几乎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又能很好地回归到生活中,并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科学、用科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其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逐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这时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感性生活经验的唤起和建立,从而让学生易学,继而乐学,最终形成高效并且有意义的科学教学。

2.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做到科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教与学的效率。因为,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科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有适当难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的学习支架,学生在一个熟悉的、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科学情境中,在教师的积极启发引导下,沿着老师构建的支架,可以主动达成科学学习的三维目标,极大提高科学的整体素养。与此同时,老师也从事必躬亲的机械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教师的主导教学功能,使得科学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创造性不断增加,教学效率日益提高,学生也日趋学得轻松、愉快和高效。

三、实施生活化科学教学的策略

古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实施生活化科学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只有从教学全局的角度予以合理的规划,才能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现对系统实施生活化科学教学提出以下5条建议。

1.明确“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

成功的生活化教学始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了解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明确,所以做好生活化教学的准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上一节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向学生交代下节课要学习的科学内容,进行提问、讨论或者提供调查问卷,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需要和对相关科学领域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相关科学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差异,从而指引教师明确对学生有积极发展意义的、与知识的构建有现实生活依托的生活化科学教学情境,为教师进一步构建生活化科学教学情境提供依据。

2.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科学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传授知识的功能,忽视了亲近生活的乐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影响。而生活化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构建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这能够拉近学生和科学知识的认知距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科学、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节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并在课前对小组间拥有的包装袋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补充,以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包装袋。

在这节科学课中,材料都是他们熟悉的,只是以前没有专门对它们进行研究。这样的一种生活化的科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有了切身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学生对这堂课探究科学问题的距离,于是,在具体探究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时,学生就会感到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本来就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乐趣。

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化情境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科学,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种积极的科学教学氛围,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坚持“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过程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学的终点,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坚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化”进行到底,从而真正使生活化教学“神形兼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学等形式,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三分钟热度,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如意?”我认为,原因在于教师只是采用了一种形式化的、不完整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仅仅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然而,却没有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下进行思考和探讨,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

科学知识回馈到具体生活中,没有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以及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因而,生活化教学过程往往虎头蛇尾,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一种始终贯彻生活化教学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4.拓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的时空范围

传统的科学教育是以课堂为中心的,铃声一响,学习过程也就结束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中科学能力的拓展。实际上,科学源于生活,科学的最终归宿也是生活。因此,要积极拓展生活化教学的时空范围,让科学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富有生活乐趣的课后任务来延伸科学课堂。根据不同的应用层次,任务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科学应用型任务;二是科学专题型任务。

所谓科学应用型任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所学习科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乐音和噪音》—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到一个公共场所中(如广场、餐厅等),去实地分辨乐音与噪音,然后,在自习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要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耳朵等。通过这样的一系列任务,学生会切身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是有意义的,既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专题型任务,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并能够从—个系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学习了《物质的利用》一章后,可以让学生研究这样的专题:调查学校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对这样—个专题的研究,不仅整合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逐步建立起环保的意识和对环境的责任心,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5.促进教学评价“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要求把科学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指标,它是生活化科学教学的客观要求,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体现,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整体流程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生活化科学教学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馈,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系统地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科学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扎实的科学素养,继而为以后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北京:教育部,2003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