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享受
作者: 胡小丽摘要: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越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呢?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课堂主人;享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4-001
一、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多年以来,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备课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过程清楚、结构严谨、环节相扣……于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会将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教学环节考虑周全,记录在案。到了课堂,老师心中已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预设教学流程,只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规定的时段内去逐一落实。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师问生答,平铺直叙,师生在这种预设性的教学设计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种充满了程式化、公式化的机械流水作业。语文课堂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性活动,如果师生在教学中丧失了对话的激情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即使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达到了认知的目标,也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教学设计要少一些预设(注意并非不要预设),多一些生成。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坐的是否整齐;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语文课堂应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声情并茂的朗读,别开声面的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语文课堂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方快乐天堂。
三、问题讨论少一些统一,多一些个性——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课堂教学中,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问对话过程,讨论问题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思考讨论同一个问题时,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问题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和争辩,学会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时,教师该怎么办呢?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先是“耐心”的倾听,对学生的各抒己见均频频点头,待到“时机”成熟,便示意学生停止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评价上述发言,或是教师自己发表一番“观点鲜明”的点评,或是借学生之口评出“最精彩的发言”(实质上是最接近标准答案的发言)。这样的处理看起来很有些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是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追求的是那僵化的标准答案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或许“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师生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否定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否定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讨论问题追求的应该是让学生有所发现,答案本身并不是第一位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思考、在分析、在比较、在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四、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师的评价要合理且合情,即使是对待学生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息息相连。这里有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国外有位美术教师讲评学生“画果”作业时,发现有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形的,于是便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责怪,还鼓励他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教师评价学生,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很独特;写的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责备,有时需要适度模糊,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并且要时时记着: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孩子的智慧与理想的亮点,让无数个亮点汇聚到一起,在我们的课堂中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语文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的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