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切忌过于应试
作者: 沈英摘要: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对考试成了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目的。尤其是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题型比较稳定,以应试为目的的说明文教学无疑是狭隘的。试题的指向是确定的、静态的,无法充分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和思维能力,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所以说明文教学切忌过于应试。
关键词:应试;点亮兴趣;积累常识和经验;寻找结合点;保有探索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08-002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对考试成了一些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目的。尤其是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题型比较稳定,一般集中在对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语言的考查。虽然现在的许多试题出得也很精彩,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但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说明文教学无疑是狭隘的。试题的指向是确定的、静态的,无法充分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和思维能力,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所以说明文教学切忌过于应试。
一、切忌说明文教学过于应试,点亮学生微弱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再加上现在为了应对中考,很多教师甚至把一篇说明文通过设计几个类似于中考的题型,让学生像做课外阅读理解一样来完成教学,也许从教学的应试效果来看还不错,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无,似乎学习说明文只为了拿那考试中的六七分,全然忘却了给人以知识的学习目的。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在教《国宝——大熊猫》一课时,学生对大熊猫有所知而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没见过真正的大熊猫。所以,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以单个或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篇介绍大熊猫的说明文。再让学生与课文相比,哪个更胜一筹,说说为什么。结果学生从说明的重点、说明的顺序、以及为何这样安排作了阐述。这一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比较,学生对说明方法、顺序等的科学、准确的运用有了深切的领悟。
二、切忌说明文教学过于应试,让学生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又说:“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切身体察,把跟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这一点在说明文教学中尤显重要。
教《统筹方法》时我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作者讲一个高深的道理却举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原来:科学的大道理都是从贴近的生活中来的,这样写有利于由浅入深,道理容易让人明白。我想到现在有部分学生做事拖拉,效率低下,就及时启发学生: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运用统筹方法的实际事例呢?学生发言特别踊跃。有个同学举了她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每天早上起床后,有这样几件事要做:刷牙、洗脸、梳头、烧早饭、整理书包、再次背诵昨晚所背的内容。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一起床,先打开液化气烧早饭,然后刷牙洗脸,再梳头、整理书包,做这两样时开始背诵昨晚所背的内容,一直可以背到早饭烧好开吃为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地有效利用时间。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学生讲道:秋冬季节,我们这个地方如果气温回暖,可能就要下雨,气温下降,虽冷但天气会晴好。我认为,这种生活与学习的真正结合融汇才是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根本。
三、切忌说明文教学过于应试,多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古时的人就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了。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故宫博物院》一文,我请同学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故宫建筑群,为什么采用这个顺序?让学生明确后带领学生参观徐霞客故居,要求学生注意听解说员的介绍,抓住重点,回校后说说参观顺序,要求做到明确简洁而有条理。有学生就仿《故宫博物院》先讲位置、历史、总体布局,后按照参观顺序介绍了各个建筑及其人文历史背景。同时我又追问,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按照这来向游客介绍吗?有人认为可以,也有学生提出:故居建筑游客已入眼帘,作为导游只要重于徐霞客人物性格、经历、成果及影响等的介绍。从这我已看到学生已经学会了根据不同需要来确定说明重点。甚至在课堂上还即兴让同学们试着推销他们天天用的计算器。有人从计算器的外观说起,夸造型、夸它的高科技含量,这时就有同学否定了他的说明重点。这位同学说:推销产品,应先要明确推销对象,此刻计算器的推销对象是学生,多种计算功能、高速度、高准确率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真正能勾起学生的购买欲的动力……真正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四、切忌说明文教学过于应试,让学生保有对世界、科学的追求探索感
如果说学生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欣赏,重在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么对说明文的阅读,就重在学生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世界、科学的追求探索感。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我们的说明文课堂教学虽然不一定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探索家,但是让学生对周围未知世界保有新奇感,激发探索的欲望也是责无旁贷。
我在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除了抓常规教学外,抓住了一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学习科学家们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的冰棍会冒烟?为什么鸡蛋煮熟后马上要放到冷水里?结合《观潮》上网查阅探究钱塘江潮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以八月十六的潮最为壮观。并试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为此我还专门花一堂课进行交流分享。结果学生从地理条件、天文气象等角度有条理的一一阐述,还恰当地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课堂学习探索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如何搜集有效的资料,又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现象深思的欲望,同时,还逐步学会、掌握了如何向他人介绍事物的一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学以致用,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于现实生活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显得更为重要。说明文较其他文体更能传递给学生以生活知识与经验,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不要为了成绩、升学率而只专注于应试教学,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说明文教学切忌过于应试。
参考文献:
[1]唐芳,初中说明文情趣教学探微
[2]伊漪,中学说明文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