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虞海平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30-0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1.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场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激活和发挥。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再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给出思维空间放飞学生想象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想象,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实现思维发展的新颖性和创造力。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让学生思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维着物体存在的状态。

二、实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实验的装置、原理、过程、结果计算等都蕴含着大量的创新素材。教师要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学生操作流程是: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分析现象及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如:教师在讲授浮力一章后,增设学生的开放性分组实验课,可给天平、水、矿石、细绳、玻璃杯,要求测量矿石的密度,指出:“用天平只能测出矿石质量,没有量杯或量筒怎样测出矿石的体积呢?利用矿石浸没在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溢出的水可求得矿石的体积。”给学生这样的线索去思考,留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活动空间,由学生设计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也可以多给一些实验仪器,由学生自行挑选其中的一些仪器。给学生仪器和物品如下:天平、弹簧秤、玻璃杯、溢水杯、细线、足量的水、矿石,由学生自行选取仪器做测量矿石密度的实验。同样地,学生就要思考选取哪些仪器、怎样测矿石体积等问题。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会被启动,思维活动空间就会大大增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起到促进作用。又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课,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在只有天平和玻璃杯但有清水的情况下,怎样设计实验才可测量盐水的密度?清水的密度是已知的,玻璃杯的容积可通过测出一杯满水的体积而求得,可提供这样的线索给学生思考,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制定此实验方法和步骤,这时学生就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没有量筒或量杯怎样才能测出盐水的体积呢?传统方法无法解决,学生只能通过发散思维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才可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不同答案去评释、讲解。

三、兴趣拓展,训练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老师要通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平台,课外兴趣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我结合所学知识在学生中举办“报纸承重”“自制降落伞活动”的比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探究积极尝试用什么办法使报纸能够承受更多的砖块,小组内合作动手,小组间竞争评比,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我结合所学知识和学生一起撰写科学小论文,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超出老师的预期,学生们通过课外探究学习实验写出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小论文“行驶中的自行车为什么不会倒?”“飞舞的小纸片……浅谈摩擦起电”“杯子中的旋律”“静电是什么”“声能与声音响度的关系”“融雪天气会比下雪还冷吗?”等等,通过探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开发。我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四、学法指导,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思考甚少,由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忘掉,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终生学习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定律,需要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想象推理到位;同时应在文字上进行化解,知道物体在什么时候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什么情况下又保持静止状态;最后还要反向思考一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前提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理解掌握这一结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