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特质搞好初中数学教学
作者: 赵海欣摘要:创新思维是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认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挖掘创新源泉,才能搞好数学教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学生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64-001
一、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科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椭圆轨道方程、水电站、双拱坝的数学原理及作用,日常生活中的股市、金融、保险等中的数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价值观,培养其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让学生看见数学的发现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如可以讲印度发明象棋的宰相西撤班·达依尔让国王奖励他麦子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创造性人格,如可以介绍数学发展中的三次危机,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发现是不断创新的结果,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真理、勇于挑战的科学信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纠错的能力。培养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具有冒险、独立和挑战精神的创造性人格。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也是让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普遍规律、乐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已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句话说,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可相对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来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挖掘创新源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不难看出,一切创新都源于疑问。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善于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若教学的内容通俗易懂、平淡无奇,则应该突出重点,巧妙设疑,提高学生的兴趣;若教材内容深奥难懂,则应该在容易混淆的地方精心布障,以新激疑,尽可能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若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则应该联系实际,以一疑激发学生多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给教学注入活力。课堂上,我们应该始终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开放、积极思维的教学氛围,把老师主观拟定的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思维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变学生的“死学”、“苦学”为“活学”、“乐学”,对学生的答案中的合理成分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或者荒谬的,也绝不可随意嘲讽,而应该尽可能从其它方面去挖掘其闪光点,并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是创新的归宿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文橡曾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更多地出自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出发,尽可能获得多种结果。由于发散思维的目标、方向不确定,因而对学生的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为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尽量向探究性理解型发展,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善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条件与机会。而有些老师爱生心切,唯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吃不饱,总在课堂上讲个不停,即使提出问题也是匆匆而过,学生没有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是不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发散思维了。还可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运用开放型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点的捕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进行教学工作,并大胆地让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从而达到使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的目的。愿以我们的劳动,培养出一代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