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作者: 牛玉成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内容。作文教学过程也应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立足培养人,从能力培养入手,让学生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都自己动起来,成为作文的主人。因此,学生在参与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才是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习主体;教学设计;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C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63-001

作文教学是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若能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阳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能力,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学生参与拟题,尽显主人地位

中学生普遍有强烈的探索心理、当家作主的意识。那么,何不让学生自主命题,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呢?得到心理满足,他们就会更主动更有效的参与写作了。因为选题一交流一再选题的过程中是学生的意志在起作用,老师不过是个组织者,学生成了拟题的主人,文题源自学生,是其心中所爱,唤起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反思反刍,自我提升

中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自己是评判者。所以每次作文写成,首先让其自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第一个读者。老师明确提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评判,自我提升”的目标。这样每个人都站在读者、欣赏者、评判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文,无形中,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面对自己作文的语言、构思等,更能理性的审视;而对自己的长处或者弊端能更加重视。

学生亲自经历发现的过程,获得发现的兴奋感、成就感、不足感,这既能使之理性地评价自己的作文,又能激发个体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师生合作的效果。

没有亲身的揣摩、体会、反思,就很难对自己作文有深刻的认识,因为老师的评改有时和学生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在学生理性的揣摩之后,老师则可以在尊重学生原有构思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师生更好地合作,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亲切,印象更深,用起来也更“随心所欲”。

三、交流互动,生生、师生强强联合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没有哪个人甘拜下风。那么老师就要为其创造机会,让他们之间有更多的机会交流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促进。

对自己的作文反思后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是渴望与别人比较,希望在比较中发现自我。那么,让他们小组交流。作文成了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阵地。如写《嫉妒》一文,交流中学生们认识:嫉妒是一包慢性毒药;嫉妒不可怕,适当的嫉妒也可催人奋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自己的优势因被别人欣赏而得到强化。自己的优势也在比较中更清晰、更明了,同时强化并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意识。

老师要善于发现并欣赏个性作文,从为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慎重写好评语。人们常说,不怕有缺点,就怕无个性。对成功者指出不足,以免滋生骄傲情绪;对不足者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老师尽量做到“哪壶先开提哪壶”,以鼓励为主激发写作潜能。若发现某同学有思想问题,则采取与学生谈心、悄悄话的形式,让学生有“老师和我是亲人”的亲切感。正如有人所说,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心灵的感动中。总之,老师要尽情挥洒溢美之辞,吝啬批评之语。丘吉尔说:“你要别人有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美国教育家巴士卡里雅也说:“把最差的学生交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培养成为优生。”他教育的绝招就是“鼓励”。可以说爱心和耐心,是医治差生的“特效药”。

如此,以生为主,生生、师生、师生与作文多向交流、强强联合,是学生写作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四、搭建展示平台,尽显个人风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老师若能为学生的成功之作或成功之处搭建展示平台,适当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其成果便可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赏识,而这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写作的热情。在班级张挂优秀作文,打印作文小报等都切实可行的办法。有些作文不是很好,但只要在题目、构思、语言等某些方面有个性就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或将其文题、语言片段、构思形式印在小报报缝,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多的读者,读者意识可激发其创作的欲望,也可激发印后评析作文的责任心。

总之,尽可能让有亮点的学生受到表扬,得到赏识,让更多的人有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相信:你今天把孩子当人才,明天他就成栋梁!

那么,我们还是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正确引导,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毕竟,自主学习来的东西总是最难忘的。这就是作文教学过程体现的人文性之所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