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规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 魏勇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个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努力实践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66-002

当下,文化这一词已深入人心,校园文化也在蓬勃兴起。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它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班级文化。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个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努力实践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谈谈自己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体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进一步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把人文关怀落实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对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具体实践。也是重要举措。

2.班级文化建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班级文化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合理需求、关注人的幸福体验、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关注人的人生价值。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感受,能更多的追求“友谊”、“家”、“温暖”的感觉。我们只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1.班级文化建设能满足师生的安全、生理、兴趣等生物性需求,同时也满足师生交往、尊重等基本社会性需求,更能诱发奉献、理想、成就、发展、贡献等高级社会性需求。

2.班级文化建设重视的就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感受,重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获得,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体验,最终让师生共同体验生命的精彩。

3.班级文化建设倡导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

4.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继承“和而不同”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以师生的人格塑造,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三、抓住学生心理规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1.利用学生认同心理,搞好班级环境建设

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引为同类,从而产生彼此不可分的整体的感觉。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认同感,班主任要善于把班级取得的业绩、领导对班级的良好评价、家长的充分肯定以及科任老师的良好印象及时告诉大家,培养大家对班级的认同度,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让同学们感到在这个班里学习,是非常愉悦和骄傲的。

对此,笔者在班级设施的布局上做以下尝试:首先,利用教室后面墙壁的空白部分,笔者布置了“荣誉区”和“学习园地”,我会把学校每周的常规检查结果张贴出来,然后与平行班级进行比较,增强孩子们的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其次,划拨专门的教室功能型的区域,要求教室卫生工具、饮水机、课桌椅排放整齐,以此强调班级日常管理的有序性。在常规的强化下,让学生感到整洁有序带给心灵的舒适感和美感。

另外,精心点缀教室“亮点”,笔者在教室前方的角落布置了盆花和金鱼,由小组轮流养护,这样既给教室增加温馨,又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团队精神。

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比如,我们可以定期改变墙报主题,“爱心周”,“环保周”“旅游周”“悄悄话”“舞动青春”等不同的话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自己去搜索材料,然后同学们共享。这样不仅形成了一种班级价值观,也有了一种认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齿的,这要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有效多了。

2.利用学生从众心理。给予班级精神引领

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行为。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集体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核心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

其次,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如何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1)班主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2)班主任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最后,培养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教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

3.激发学生模仿心理,挖掘孩子潜能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与他人相仿。中学生最具有模仿心理,激发模仿心理,效果更为直接。

一般来讲,要模仿就要有对象,如果不加以倡导,中学生模仿的对象就只能是那些影视明星。我利用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积极挖掘孩子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我鼓励有文学兴趣的孩子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和文学社的活动,孩子们看到自己同学的文章变成铅字,自己也跃跃欲试;让学生通过模仿、改编、创作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班级文化生活,也挖掘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4.重视心理强化,规范学生行为

强化理论认为,如果个人某项行为得到上级的肯定或奖酬,他就会再努力工作,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嘉奖,他就可能会放弃努力。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和成绩的学生,对积极优秀的班级文化产生正作用的人和事,都给予肯定和奖励,如果不这样,就等于宣布这样的行为没有价值,其积极性就会消失。因此,作为班主任,及时表扬或激励与班级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批评或惩罚与班级文化相背离的行为,使奖励与处罚成为班级文化的载体。例如,我每周班会课会让学生不记名投票,选出“周贡献奖”、“周进步奖”,对于平时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对于经常破坏纪律,违反校纪、班规的同学给与及时的指正和输导,这样反复刺激,孩子们都养成了行为习惯和学习气氛。

总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管运用哪种心理规律,关键都在于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看你倡导什么,否定什么,是否以身作则,班主任必须是班级文化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这样,才会在全班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了特有的班级文化,它就会反过来对班主任的管理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全班同学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作风的影响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