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作者: 乔海霞摘要:把语文课堂上的交流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本文主要从五方面来阐述语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交流;搭建平台;注重互动;把握主题;体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68-001
把交流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果能科学地实施操作方略,使课堂交流真正地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有效。
一、打开交流的窗口,点击兴奋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挖掘出宝贵的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和二度创作,为学生打开一个乐于交流、敢于交流的窗口,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不断整理、调整自己的见解,学会用交流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讲些什么内容,而且要更多地考虑怎样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怀有热情;不但要考虑该怎么说,而且要考虑学生将会怎么说。合理而有效地设计交流的场景,点击学生兴奋的关键点,时时处处想着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交流的方法。
二、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支撑点
课堂交流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流主要还是在知识探究阶段。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交流的场所。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带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郁的情趣,能激起学生交流和探究的欲望。
三、注重交流的互动,捕捉发散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的特征。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场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思维状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思维反应,寻求知识生成、扩展的发散点;在互动交流中倾听、思考、调整教学方向,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一次,我们在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我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几个孩子在研究“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人”。交流时,我让孩子们比一比谁最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个孩子说:“他是个奸诈贪婪的人,因为他不会吹竽却骗齐宣王说会吹,骗取俸禄。”有个孩子说:“他是个会见风使舵的人,他见齐宣王好骗就想办法蒙混过关,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固定的收入。后来他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有个孩子说:“他是个胆大的人。但他又是个心细的人。”又有个孩子说:“我从图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个狡猾的小人,你看,他一只眼睛斜着看,一只眼睛半眯着,嘴角歪着,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肯定在想:该死的齐泯王,就在我发财时来捣乱,断我的财路。”……
四、把握交流的主题,善用争论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点”,这中间不乏一些耀眼的“亮点”,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点”。当“争论点”形成的时候,教师对问题方向的把握、学生对交流主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得好,往往会出现更独特、更丰富的对话成果,使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思维涤荡,体验到交流的深层次意义,形成整堂课的闪光点;利用得不好,往往会使交流的主题涣散,学生的思维散乱,交流探究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交流的主题,形成善意的、紧扣主题的争论,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对话中对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到这样一句:“您老喜欢打猎?”有的学生读成:您/老喜欢打猎?这时,有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不对,应该读成:您老,喜欢打猎?”“不对,你没看见书上写着:‘墙上挂着一枝猎枪吗?’,说明他常常去打猎啊!”“不是这样的,这儿的‘老’是对人的尊称”。“那我们很尊敬老师,能叫老师乔老吗?”学生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我听到了孩子们学习和争论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后来,学生们一个个在课文中查找“证据”想反驳对方。真理越辩越明,一个个知识点就在这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轻松地解决了。
五、体验交流的过程,形成整合点
交流是一个过程,交流不应该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结论机械地强加给学生。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和思路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交流就是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体验到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且智慧地享受这样的思维交流的过程,从而学会这样的交流,自觉运用这样的交流,最后喜欢这样的交流。
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让学生读读每段第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有个学生说:“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有个学生说:“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有个学生说:“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的;第二次是小女孩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去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接着,我又问:“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呢?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怎样看出来?”在同学们讨论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次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从而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这样用抓住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并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气氛,用人性的方法来教语文。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交流也许不是妙语如珠,也没有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可是,在看似平实的环境中,流淌着学生思考的智慧,充满着接纳的勇气,洋溢着新知生成的喜悦……有效的语文课堂源自充分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