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张鹏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拉回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服务性、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时代性。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82-001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教学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根主线逐步展开。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来创设教学情境?
一、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突出情境的服务性
服务性强的教学情境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还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突出情境的服务性,充分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多大帮助,那么这样的情境宁可不用。请看下面这位老师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所创设的“情境”:
师:很多同学家装修过房子,装修房子时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生1:买水泥、黄沙、油漆、木头等材料。
生2:要考虑用多少钱。
生3:算一算房子的面积。
生4:要请许多的装修工人。
生5:还要联系装修公司……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装修房子”这一情境,应该说,这个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将实际问题原原本本地摆到课堂上,违背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初衷,而且提问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且漫无边际地“侃”着,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算作一种教学策略,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
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已有经验体验拉出来,进行新知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根据情境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大小的影响。首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来说,条件的呈现比较隐蔽(需要选择或转换)、解决问题步骤稍多、解题方法或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思考空间相对较大,反之则小。其次,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方法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间,又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成功需要”。例如下面的问题:淘气家离学校5千米,笑笑家离学校4千米,淘气到笑笑家多远?教师的详细分析和标准化答案往往会损害问题的教育价值,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交流,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有所收获,而对数学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小学生认知的起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具体事例,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却大多是间接呈现的,不像“生活数学”那样来得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把小学数学间接的知识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在“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情境中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在“体检”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等教学实例,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问题、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和升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五、充满新鲜的时代气息——赋予情境的时代性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时代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理解今天的学习对象。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接触和了解自然、社会的几率大大增加,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例如报纸、杂志、影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学习资源,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与过去相比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也应该与时俱进,赋予崭新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再用诸如“猴子分桃”作为教学“商不变性质”的情境,就很难真正地吸引今天的孩子了。如果换成“聪聪打网络游戏,第一天打了4局,得了24分,第二天打了6局,得了36分……哪一天打的水平比较高?”我想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印象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