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展示—激励教学模式
作者: 程英芬摘要:本篇论文是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10096)。本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摸索出一套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展示—激励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83-001
一、创设,指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当学生有所顾虑时创新思维便会大打折扣;学生一旦对自己的创新思维失去信心,创新力将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用童眼、童心看待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真正做到“童言无忌”。
其次,找准切入点,激发创新思维。①从题目切入。课题是“文眼”也是“窗口”。教学时可从课文题目切入,设置问题,既进行审题训练又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将相和》:“将”“相”是什么意思?文中分别指谁?“和”意味着在这之前将相关系怎样?什么事使他们不“和”?又是如何“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学会从题目寻找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把握文章的脉络,找到学习的途径。②从空白点切入。因表达需要,不少课文往往留有空白点,或在文中蕴含丰富内涵,或在结尾言尽而意无穷。教学时抓住空白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实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凡卡》: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信如果落到鞋店老板手里,凡卡命运将会怎样?凡卡如果逃出来,是流浪还是找爷爷?学生按各自的理解续编课文,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③从发散点切入。在作文训练中,可进行多角度立意、多角度构思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充满灵性。如以《滥竽充数》为材料,从南郭先生角度构思:假如南郭先生不逃走,他将如何生存;假如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从齐王角度构思:南郭先生为何能混进宫廷乐队;齐宣王听吹竽给我们哪些启示;齐王高明在哪里等。学生从不同角度构思、立意,就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习作。④从矛盾点切入。有些课文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表达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教学时,抓住这些“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可设问:“焦急”“耐心”什么意思?两者矛盾吗?作者为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精心设问,激起思辨,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内容,发展创新思维,收到良好效果。
二、展示,即展示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
1.合作展示。如教学《将相和》,在讲到蔺相如捧璧欲撞时,启迪学生发散思维:蔺相如会不会真的去撞?为什么?老师问而不答,将答案交给学生。可同桌合作:一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及依据,另一同学评价、补充、完善;小组合作:一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及依据,其它同学发问、争辩,最终达成一致;最后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将相和》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激流直泻而出:会撞,蔺相如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来秦时就做好了献身的准备;不会撞,蔺相如只是装样子吓唬秦王,因为他答应过赵王要完璧归赵的;这时有个学生分析说:如果秦王强迫夺玉,相如就会撞个玉碎身亡;如果秦王没有强夺,他会即保护玉又保全自己,做到完璧归赵。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过程,就是锻炼发散思维的过程,从而对蔺相如的形象了解更全面,认识更深刻。
2.表演展示。小学语文教材多以故事为主,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很愿意模仿其中的角色,并创造性地演绎故事情节,用体态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因此,表演过程,既是学生想象活动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表演《负荆请罪》时,学生自制头饰,从理发店找到较长的头发来做胡须,利用双面胶粘贴在下巴上。面对这一切,教师不得不佩服学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竞赛展示。竞赛容易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整个过程,就像一个信息发布会,学生的思想观点互相撞击,释放出更多的新知识、新见解、新思维、新灵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应变能力、表演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①合作式竞赛。学完一单元后,让学生把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总结出来,写在纸条上。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知识抢答,公布结果并给予奖励。公平合理的竞争条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和谐、活跃而有序。老师及时进行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激励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全组水平,这种形式增强了信息来源,便于学生人人参与。②擂台式竞赛。学生因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心理品质等差异,造成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的差异。老师要为他们创造平等的表现机会,使他们发挥出各自优势,激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到竞争中去。对一些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采用此方法效果颇佳。如学习戏剧知识时,先是让学生背诵,然后展开知识竞赛。一人坐擂,众人发问,擂主相答,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最后,组织全班同学评论,谈成功,找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三、激励,是保障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1.环境激励。营造良好环境,教室内开辟读书角,让学生有新书可读,有新报可览,获取新信息,激发思维,触发灵感,使学生作文常写常新;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和“小作家园地”,使它们成为炼人练文的基地,广播站每天定时播出习作,学习园也常有新作发表,每年出版一集学生起步作文习作选,人人都有发表文章的机会。
2.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开展日记、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评比;开展“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朗诵比赛”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颁发不同层次的证书和奖品,评出作文积极分子。
3.表彰激励。及时表扬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甚至会影他们的一生。如学习《火烧云》时,学生有的说像大公鸡、老虎,有的说像大树、高山,有的说像香蕉、火龙果……还有的说像飞碟、火箭……这位老师都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每个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表扬,“啊,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觉得你们真行啊!”学生也会暗自得意:“我真行,我真行!”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纵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