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浅析

作者: 陈斌

摘要: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把它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还更应该让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教学,让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让我们的科学课更好地和信息技术整合,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更快地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89-001

新课标中首先提到:每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在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无疑不能排除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课的整合

实验课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实验又分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它们同等重要。

1.信息技术与学生实验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生实验整合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学《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学生将植物放在红色的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植物的茎也会被染红,由此说明植物能通过茎来喝水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画面上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点一下鼠标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水(红色)由植物根的水,沿植物茎、叶脉向上缓缓流动的情景画面,而且可以重复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知道了植物怎样喝水,还知道喝水的途径。这样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植物是怎么喝水的。

2.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做实验,目的是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做好实验;有些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或学生不具备实验条件等。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师教学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相吻合,反之,则教学效果差,事倍而功半。在教学《测定太阳高度》一课,学生要学会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这样才能到户外测量太阳高度。教师可以事先将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做成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去认真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并能熟练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理论课的整合

自然课中有很多理论课,他们都是讲一些科学的理论和一些比较宏观或微观的东西。信息技术能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增大教学容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他们的整合对于教学来说,一定是事半功倍。在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学生对这一课是很感兴趣的,但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必定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取他想要的信息。这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实现学生的取向。在上这一课时,我们不再在实验室上课了,而是到计算机机房上课,在讲解了注意事项和分解每一个小组大概了解的问题后,就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自主性,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找取他们所要的东西,当然不是放纵学生,而是有放有收的:在学生找到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后,要求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所知道的知识就是全班同学甚至教师所了解的知识,这样就让学生更大限度地获取更大量的知识。

对于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我只是粗浅地看到其中的一点点,也只能将这一点点所得写出来,供同仁指点。在以后的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加大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让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更科学合理,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出一点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