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摇曳生姿

作者: 朱信豹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本文从构建数字化教材、创建交互式教学模式、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三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互;网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98-001

信息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突出表现在它的多媒体、形象化、交互性强上,正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积极构建数字化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发展。

一、构建数字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还包括以CD-ROM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如教学光盘、电子备课系统、多媒体课件等。在课堂上,我积极构建数字化教材,为教学提供“鲜活”的信息,指导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让学生把感知、理解、情感、运用融于一体,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灵活运用。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我用Hash MX软件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加强了互动性,只需轻点鼠标,就能了解全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诗歌注释、风景实物,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相映成趣,学生既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又能沉浸于诗歌的意境,无形之中提高了对诗歌的鉴赏力和感悟力。

二、创建交互式教学模式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持续注视屏幕画面,会降低大脑思维活动水平,加入交互运动可以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信息技术的更大优势在于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人机对话,变单向的传播知识为人机间的双向交流。

教学中,我经常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充分发挥网络、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仪的优势。在这种多向、立体、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实现了人机对话、合作交流,笔者成了教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

教学《夜晚的实验》时,我利用苏亚星教学网络,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在留言板上提问,另一组学生进行在线回答,我的主控机进行反馈。每个学生都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状态。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需要,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程序,将看拼音写汉字、辨析词语、看图写话等练习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周长的认识》一课,教材上没有给“周长”下明确的定义,只是出现了一幅蚂蚁沿树叶边线爬过一周的图片,然后说“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为让学生对“周长”有正确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神六”的风采,介绍:“‘神六’90分钟就能绕地球飞行一周,它飞行一周的长度就是它运行轨道的周长”。这样结合学生生活中曾一度关注过的、非常熟悉的实例来引入,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我随后利用Flash动画演示一只小蜗牛爬到树叶的边上,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让学生观察小蜗牛是从哪里开始爬的?爬到哪里停下来?通过动态的演示,学生明确了小蜗牛从箭头处开始爬,最后又回到“这里”,这样才算是爬过了树叶的一周,爬过的长度才是树叶的周长。动画一开始,那可爱的小蜗牛就磁场般一下子将孩子的注意力聚敛,浓厚的兴趣充满了课堂,收到“课伊始、趣顿生”的教学效果。

直观形象的教学,彻底改变过去以书本为载体的单向传播的教育环境,换以多向交互化的教育环境,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刻板的知识动起来,使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麻烦,此时师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经常通过E-MAIL、QQ群、BBS、BIOG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尽力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得到扎扎实实的锻炼和提高。

三、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稳-不平稳-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更需要扩大教学信息量。利用Intemet,可以实现资源的网络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使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

学习《茶文化》时,学生纷纷登录互联网,搜集有关茶史、茶叶、饮茶、种茶、采茶等方面的资料,极大地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将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整合,提取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为己所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带来的是教学系统的开放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

《恐龙》一课,内容包罗万象,学生很感兴趣,但对此没有任何直接经验。对于这一内容,我和学生基本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果断地放下架子,和他们一起搜集、整理信息。学生先后搜索诸多网站,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自己的进一步加工整理,无疑这种认识更趋于合理完善,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这些信息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让课堂教学摇曳生姿,灵动精彩。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美]卡尔·罗杰斯,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