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 顾健

摘要:科学课强调“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多媒体动画只是让学生在视觉上初步了解日食的成因。但是有了多媒体动画的演示,为学生奠定了极好的探究基础。

关键词:科学课;现代教学媒体;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01-001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探究问题

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如《卵石的形成》一课时,首先播放录像假设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录像展示了河的上游、中游、下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和河中岩石大小、棱角的各异;展示了河的上游沟壑纵横的群山和支离破碎的绝壁;展示了咆哮奔腾的江河水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互相摩擦碰撞。录像资料作为学生首先接触的感性材料,诱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想,引起学生激烈争议。

大量的感性事实,诱发了学生一个又一个有关卵石的疑问:“为什么上、中、下游的岩石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为什么不同地段的岩石大小不同?”“为什么上游群山绝壁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面对一个个的问题,我用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说:“你能不能利用刚才从录像中观察到的现象,尝试着解释这些问题,可以大胆推想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在录像片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解释,大胆推想,并且引起强烈的争议与补充:“我认为卵石是高山上的岩石形成的,从录像中,我看到河的上游是群山,上游的岩石很大”“我也认为是岩石形成的,我看到上游绝壁处有裂缝,可能是太阳晒的,崩裂了,岩石就掉在河里了”“我看到上游的河水流得非常快,带动着岩石往下流,流的过程中,岩石碰撞,就磨光了”“不仅岩石之间要相互碰撞,流水的力量也很大,能使岩石的棱角变光滑”……你看,有关卵石的音像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呀!在质疑、推想、补充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利用桌上提供的两组材料(镊子、酒精灯、冷水、岩石)(棱角明显的碎砖头、带盖装有多半水的瓶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利用酒精灯试一试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利用摇碎砖来验证流水冲刷与搬运作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积极地思维,分析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动态模拟功能,突破重点难点

教育心理学家特瑞赫拉对此做出了深入地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信息2.5%来自味觉;7.5%来自嗅觉;32%来自听觉;58%来自视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信息大多数来自视、听觉。例如《日食和月食》一课,教学重点是认识日食的成因,而日食这种自然现象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不容易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模仿再现日食发生的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色的天空种,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了,慢慢的,黑暗面逐渐开始变大,最后终于天空中一片漆黑,太阳哪里去了。学生们带着疑问,焦虑地注视着屏幕,太阳又慢慢地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这时候,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太阳在这期间是消失了还是被别的天体挡住了,答案肯定是后者。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而且边缘是圆的,那么就是月亮了。最后结合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得出日食的成因: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呈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个天体运动的情况,进一步说明日食的成因。

科学课强调“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多媒体动画只是让学生在视觉上,初步了解日食的成因。但是有了多媒体动画的演示,为学生奠定了极好的探究基础。为此,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个接通电源的白炽灯、皮球,提示学生要用上自己的头部。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模拟日食的成因呢?有了多媒体动画的演示,学生的此项模拟实验不攻自破,把“灯”当作“太阳”,“头”当作“地球”,“皮球”当作“月球”。学生身体带动手中的皮球,围绕灯转动,模拟日食的全过程即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由此可见,生动画面,简练解说,再加之闪动、色彩、声音相结合的多媒体动画,有效地突破了难点,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把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三、遨游网络乐园,展示探究成果

1.遨游网络,浏览丰富资源

如《蚂蚁》一课,由于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前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一些有关蚂蚁新鲜有趣的材料,制作成网页。课上学生提出了想要了解蚂蚁的趣事,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教师制作的网页上尽情的浏览,蚂蚁的趣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网页的大环境下,收集到很多有关蚂蚁的趣事:蚂蚁能抬起比自己重300倍的物体、能拉动比自己重1700倍的东西、蚂蚁可以入药等等,而且能够充分认识到白蚂蚁的危害和怎样进行防治。

2.网上交流,凸现人本精神

如《动物怎样保护自己》一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讨论、看录像的方法,认识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把本课内容拓展延伸,即动物能保护自己,却无法摆脱人类的捕杀。根据这一内容,我制作了一个有关“人与动物”的网页,网页的内容包括动物新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保护动物方法、残害动物的丑恶行为等。学生在这个网页上尽情的浏览。在网络浏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观点利用输入文字、复制粘贴文字等形式发布在“我的看点”上,可以署自己的姓名,可以用代号来代替,更可以把教师的电子邮件地址公布,展现学生个性的探究成果及观点,学生有感而发:“躺在血泊中的白唇鹿太可怜了”“动物的杀手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动物的家园需要我们来捍卫”“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动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