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习“汉语成语”教学的思考

作者: 崔静

摘要:本文主要从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创设运用成语的语言环境;对成语进行归类、拓展;专项练习竞赛,促进成语积累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汉语成语;环境;归类;积累;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07-001

一、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

教学成语前,要先研究教材编排的意图,了解成语的意思,并清楚这一组成语主要是表述哪一方面的情境,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如:第五册练习4的8个成语。是越王勾践虽败不馁,转败为胜的真实写照,是与课文《卧薪尝胆》相配的,把握了这组成语的内容与越王勾践经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复习《卧薪尝胆》一文,故事的经过可以分别对应哪个成语,然后读一读,说一说它们的意思,用这些成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创设运用成语的语言环境

在成语教学中,教师习惯只让学生会读,会写,了解大概的意思,所以学习变得单一无趣,甚至有的学生只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这学期记住了本册的成语,到了下学期统统忘掉,更不可能把学到的成语应用于平时的说话或习作上了。吴忠豪先生说:“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的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汇是积极词汇。”因此,在教学这些成语时,先创设运用语言的情境,将其激活,将孤立的语言模块形成灵动的语言,这样就能使消极语言转换成积极语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六》“读读背背”中要求学生积累成语“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并配以龟兔赛跑的图画背景。课堂上,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体验情境的:

(学生听故事《龟兔赛跑》,仅听了个开头后就“意外”终止,教师提议集体演一演小乌龟。)

师:看,小兔子跑到前而去了,咱们快去追吧!

(学生学着乌龟的样子两手交替向前做爬行状,兴奋不已,嘴里还喊着“一二一”)

师:(犯愁的)咱们爬得这么慢,追不上兔子,认输了吧?

生:不行,比赛才刚刚开始,怎么能认输!

生:比赛还没结束,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生:老师我们不服气,就要和兔子比个高低!

师:(高兴地)对,咱们鼓起劲,奋力追上去!(师生努力地“爬”,教师再次设疑)唤,小兔在睡觉呢,不如我们也睡一会儿吧。

生:(着急地摆手)不行不行,我们爬得慢,趁小兔睡觉我们超过他。

生:(做嘘状)让小兔多睡会吧,我们正好往前赶路。

(师生再次努力往前“爬”)

师:好累啊,(师作擦汗状,学生也纷纷夸张地喘气抹汗)反正小兔也没醒,我们也歇会吧?

生:(紧张的)不行不行,如果兔子醒来他一会儿就能追上我们的!

生:(大声地)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师:对,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多花力气,兔子花一分力气,咱们就花十分、百分力气。来继续爬!

师:大树底下到了,咱们胜利了!(师生共同欢呼)小乌龟们,咱们的胜利来得容易吗?

生:咱们的胜利来得不容易!

生:我们不停地爬呀爬呀才得来的!

生:兔子舒服地睡觉乘凉,我们却爬得喉咙里直冒烟,四条腿直发酸!

师:我们小乌龟天生就爬得慢,和兔子赛跑,正常情况下当然会输,可是刚才在比赛中,我们不怕热不怕累,小兔睡觉,我们继续努力地爬,勤奋地爬,终于弥补了自己的笨拙,取得了胜利,这就叫——

生:(恍然大悟)勤能补拙!

《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早已熟悉,听一遍已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但如果让学生置身故事中,动手动身体,动脑动嘴巴,在故事里走个来回,便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极大的热情,是学生真切的体验到小乌龟为取得胜利而付出的辛勤努力,成语“勤能补拙”背后潜在的意义已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学生体验的过程中。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苏教版教材在进行成语教学编排时,已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让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成语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把成语学习由枯燥乏味的生硬理解、死记硬背变为灵动的情境教学。

学生经过亲身感受,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把学到的成语较好的加以运用,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大街小巷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的霓虹灯不停地眨着调皮的眼睛,向人们炫耀着它的美,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有的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有的一家人悠闲地围着广场散步……啊,生活真美好!

三、对成语进行归类、拓展

教师在进行成语教学时,可根据成语的编写意图、形式、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类拓展。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后可让学生写一写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在教学《哪吒闹海》后让学生搜集含“龙”的成语,教学历史、寓言、神话故事成语时可以适当补充,教学含有动植物名称、数字的成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搜集补充。

四、专项练习竞赛,促进成语积累

实践证明某个活动词语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必须使该词语的使用达到一定的次数。教学实践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结合本时间段学习的成语,创设运用成语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记忆,如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活动,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快乐大本营”,“非常6+1”等形式口头竞答,或用书面测试。激励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运用。例如:秋天来了,我们用( 、 、 )等成语来描写秋天。

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成语,并能应用于写作和说话中,达到长期积累成语的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