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尊重,有效促进师幼互动

作者: 吴红芳

摘要:幼儿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尊重需要——一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需要或渴望。因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透视孩子的行为表现,尊重幼儿真实的思想、兴趣、认知需求,这对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平等尊重;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10-001

一、关注孩子的想法,创设宽松的心理沟通环境

幼儿行为控制能力虽然很弱,但他们仍渴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这块领地既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这块领地是他们精神发展的庇护所,也是他们作为人之尊严的重要堡垒。在成人眼里,也许这块领地里的一切、连同孩子们的心计都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但作为幼儿教师绝不可以轻意点破。

案例一:小熊的耳朵

在手工活动中,我给了每个孩子一张手工纸,没有规定他们的内容,只是说:请每个小朋友折一个自己会的、认为是最漂亮的动物。于是孩子们都忙乎起来。在孩子们都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发现一向做事都很快的小亦柳依旧在那“埋头苦干”,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只见一只尖尖耳朵的熊已经完成。正当她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的时候,知雨走了过来说“不对,你的熊的耳朵怎么尖尖的竖起来的,熊的耳朵是圆圆的”……两个孩子争执不下,谁都不让步,我正要上前去告诉小亦柳,熊的耳朵确实不是尖尖的时候,知雨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了一本动物的书:“你看,书上画的熊应该是对的吧。”小亦柳接过书一看说:“这个熊耳朵好像是圆的,那要怎么办呢?”其实孩子们只要把那尖尖的角往下压一下也就对了,看着两个孩子在那左一试,右一试,我真想上去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但是我没有,临时决定组织孩子们一起来为他们想想办法。最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去尝试给熊做耳朵,看谁的方法做出来最漂亮。

分析与反思:

孩子们需要一个自由的心理环境,作为幼儿教师需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思想的基础上。

二、呵护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当的师幼互动交流材料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某种活动充满浓厚兴趣就有可能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达成目标。相反,失去兴趣勉强去从事一件事就一定会成为负担。

案例二:水的畅想曲

天气渐渐热了,我发现孩子们逗留在洗手池旁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这天下午,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点心,咦?怎么还有几个空座位?我轻轻走到盥洗室,只见宋人杰用手抵住流下的水,顿时,溅起的水花冲得他睁不开眼睛,在一旁的杨旭吴看见了他这副狼狈样,咯咯地笑了起来,也学着他的样子,不一会儿他也成了“落汤鸡”。我准备上前去指责,但在我的前思后虑下,还是忍住了,我走过去问道:“喜欢和水做好朋友,是吗?”他们拼命地点头,“那好,我们一起去找玩水的工具吧,这样就不会溅湿衣服了,身体着凉会感冒的。”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打针筒、瓶子、橡皮泥盖子……这些玩水的玩具,哗啦啦把玩水的工具放在水中,许多孩子立即围过来了,我又用一次性的桌布做成了小围兜,围在孩子们的胸前,这样孩子们既玩得尽兴,又不湿衣服。

分析与反思:

在玩的背后,我们不正触摸到孩子们向往回归自然的一颗颗探索的童心吗?!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让环境说话,让材料和孩子对话,进而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和我们一样喜欢“玩”的。

三、尊重孩子的认知,营造和谐师幼互动交流氛围

他人的认可与赞扬可以满足幼儿对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

案例三:

早上户外活动开始了,我们今天玩的是大型玩具。突然,听见陈星彤大声喊:“快来看啊!有蚯蚓!”孩子们听到喊声,一起围了上去,“让我看看!”“让我看看!”她掀开了垫在滑梯下面的垫子,发现了蚯蚓。我也跟上去看到三四条蚯蚓。这时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蚯蚓是好的。”有的问:“蚯蚓怎么会在这里?”“因为有东西压着,所以它爬出来了。”我在旁边不动声色,看他们准备怎么办。又听见:“它是坏的,弄死它!”“对,弄死它!”这时我说:“我知道蚯蚓可以松动泥土,能让植物长得快。”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又问:“蚯蚓生活在哪里?”“泥土里。”“那他们现在在这里怎么办啊?”只听见他们说:“他们在这里会晒死的!”“他们没有水会渴死的!”“所以我们不能弄死它”“我们来救救它们!”……我说:“我们暂时不要把它们挪走,明天再来看看它们还活着吗?它们还有什么本领,你们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或者查查资料。”孩子们还在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蚯蚓的事情……

分析与反思:

这件事情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刚开始孩子们都被吸引过去的时候,我手足无措了,不知怎么处理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但转念一想,孩子们对蚯蚓有强烈的认知需求,何不就让他们趁这个机会多了解一下有关蚯蚓的知识呢,所以我没有阻拦孩子的热情和兴趣,静观其变。尊重孩子的认知,适时地引导孩子主动去探究,提高认知水平。

可以说,这个话题是孩子们无意间生成的,讨论也是孩子自发引起的,我只是顺着他们的兴趣和话题适当的时候参与进去,进而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且发现效果比较好,因为他们此时的兴趣点都在蚯蚓上面,有很强烈的认知需求,所以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其实,在生活中,孩子们总是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可能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不屑一顾,没什么稀奇的,而对于孩子来说,有可能就是发现新大陆那样的兴奋。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发现”,去帮助他们挖深“发现”,探究“发现”,在他们有“新发现”的时候参与进去。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老师和我们是朋友,从而在点滴中去丰富幼儿的经验。

尊重,源自于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尊重无处不在。尊重儿童是学前教育的前提,值得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样恰当的抓住时机去很好地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充分利用好每一个资源,有些孩子的发现可以在平时的谈话活动中解决。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这样充分地发掘幼儿的兴趣、表达,恰当地创设适合孩子的环境还需要更加的努力,更多的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