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护由意识转为习惯
作者: 秦吉摘要:本文对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进行了分析,以及从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渗透,让幼儿把意识转为习惯。
关键词:自我保护;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16-001
新《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保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实施,而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关键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1.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分依赖成人,再加上父母长辈过分溺爱,大部分幼儿穿衣、吃饭、盥洗、睡觉等一切都由父母长辈包办。在这种过度的保护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就缺少一种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保护自己的能力。
2.孩子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好动又是大部分幼儿的天性,他们看到什么都想摸一摸、试一试,去探个究竟,还分不清那些行为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如:喜欢用东西去捣电源插座,喜欢爬阳台,喜欢一些自认为可以干的事。
3.遇到突发事件时不会分析思考,不会采取应急措施。如:家中没有大人在遇到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和父母一起外出不小心走散了怎么办?
二、各年龄段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
面对各年龄段幼儿在自我保护方面的特性,可对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根据其不同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如:小班:重点让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知道怎么来保护自己的身体。我们设计的主题有“保护小手”知道手上有许多细菌,饭前便后,手脏时都要洗手,才会少生病,学习正确洗手的方法,“保护五官”知道早晚刷牙,不大声叫嚷,保护嗓子,不将纽扣等小饰物塞入耳鼻口中。
中班:随着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所碰到的安全问题也随着增多了,这一阶段教师让幼儿学习如何避免危险和应付意外事故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急救措施,我们设计的主题是“洗干净再吃”知道瓜果要洗干净再吃,能自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这些食品要少吃”;知道糖果、巧克力等甜食吃了会影响食欲,诱发龋齿和肥胖,罐装食品和饮料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树立自我控制饮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身体。“我会用筷子”让小朋友练习使用筷子,做到持筷姿势正确,能用筷子挑拨东西,使用筷子时不戳到眼睛、耳朵等。不含着筷子走、跑,“马路上”,让幼儿分清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知道行走要走在人行道、穿马路要过人行道,“冬天的取暖器”,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使用取暖用具,并注意不靠近不用手接触。
大班: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安全标志(交通、工地、通道等)自觉遵守各种规则,注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并使幼儿懂得发生危险时学会分析判断,采取相关措施。我们设计的相关主题有“安全用电”,学会正确使用电器,万一发生危险,如何采取措施。“怎样预防烫伤”,了解哪些东西可能引起烫伤,怎样预防烫伤和处理烫伤的措施。“着火了”知道着火后的应急方法。“小鬼当家”正确处理家人突发急病和家中失火这两个特殊情况时的措施,可拨打110、120、119。
三、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使幼儿的自我保护由意识转为习惯
各年龄班幼儿自我保护的内容与目标确定后如何使它由意识转化为习惯是关键,为此我们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来实现。
1.游戏活动:游戏具有社会性,它可预用假象的情景反映周围生活,自我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存的经验,因而选用游戏来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可行的,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如在游戏“家中来了陌生人”中,让幼儿尝试用在假设的情境中自己能想到各种方法,应对陌生人来了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游戏讲述让幼儿讨论什么方法最好,让幼儿联系打电话给父母,学习怎样拨号,怎样把发生的事讲清楚等。
2.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发展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及大小肌肉的力量,这样也能减少活动中的伤害事故,另外还必须抓住一切随机教育,如:一次杜依纯的鼻子被自己抠出了血。看到了血,孩子们紧张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我意识到这里是一次绝好的教育机会,便对他们说:“鼻子流血了,应该马上止血,先把头往后仰,再用药棉或干净的软纸堵住鼻孔,最好再用冷水敷脑门,安静会别乱动。”过后孩子出血,他们自己也学会处理了。在生活中,我还随时提醒幼儿要遵守规则,注意保护自己,摔跤时,手不扶地,追逐时,要照顾左右,别撞着,尽量找比较空的地方。
3.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专门健康教育活动外我们还用绘画、音乐、手工、情境表演、故事、儿歌等多种教育形式,把自我保护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如:综合活动:“认识标志”通过让幼儿自己设计绘画制作标记,让幼儿了解各种安全标志所表示的意思,看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这样做会有哪些不良后果:《我叫轻轻》这首歌教幼儿用最优美、最自然的声音唱,知道如果不保护好嗓子,嗓子就会疼,就会累,还会变得沙哑,而且保护好嗓子也能保护耳朵。
总之,幼儿具备了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像给了幼儿一把“保护伞”一样,会使幼儿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