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 王桂超摘要:车工实习操作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素材,其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车工: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36-001
21世纪是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对于技校实习教师来说,责任就重大了而深远了。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将使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将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新技术进行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思维、动手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车工实习教学的基础
人所共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除了条件受到限制外,还有教师本身的原因,要么是理论知识太差,要么是技术平较低,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把本已抽象的理论知识讲得更加枯燥无味。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对车工每一个课题,在讲授前,教师应充分备课,对所讲的内容及相关知识要充分了解,把其他机械专业课的知识也贯穿于实习课中。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刀具切削原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公差与配合等。这些都是与车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能否学好车工课程也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认真学好这些知识,在讲课时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再比如讲到车刀时把金属材料、刀具几何角度等及时融入到实习教学中,在学生实习后再认真总结、讲评,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和理论密不可分的。
二、培养学生的识图及编制加工工艺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后,要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练习,这是巩固提高学生基本操作和锻炼他们提升自我能力的好机会。老师这时需要让每个同学真正掌握后再开始实习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又为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参观机械厂,了解加工的过程,认识到车工的重要性
当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在不断的提升。他们渴望对机械加工有更多的了解,这时候应带领学生到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正规机械厂参观,让学生对整台设备的生产从零件下料到设备出厂有完整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从备料、工艺路线的划分、热处理的安排、工料的调质、各工序的安排、调试等过程中,车工所起的作用。在参观的同时,老师要结合教材进行讲解,特别是课堂上不易讲明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对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全面、认真回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的基本操作学完,进入综合练习时,要培养学生具备对工艺路线的选择,各工序、工步的任务、热处理工序的安排、粗车、精车的顺序及调试等能力。大家知道车工在机械制造的地位很重要,应用尤其广泛,要想学好须具备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及他人的经验,不断总结归纳、分类,变为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车削多线螺纹套时,要注重学生“一听、二看、三分析”能力,也就是说在车削不同的材料的工件时,要通过听车削时发出的声音,判断出刀具在工件内部车削是否顺畅;看刀杆振动、铁屑形状、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可综合分析刀具的工作角度和刀具的静止角度之间的差异是否是我们所预想角度。这样利于提高我们对刀具几何角度的驾驭能力,从而达到刀具、机床、人,三者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点。使学生逐步形成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具有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培训重要任务之一,而技工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革新能力,而车工实习操作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素材。其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超深孔加工内容时,解决深孔刀的刚性问题和排屑冷却问题就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工过程中,要结合工艺路线切削力的分析,决定刀具的几何角度,刀杆刚性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是在实践生产中,结合我们的理论知识,进行力学分析,通过多次实验,在失败中逐步完善出来的。像超深孔的钻削,用不同麻花钻是无法完成的,这时我们可以改制超深钻让切削液通过钻头内腔高压注入,带出铁屑,钻刃可根据需要改变不同的几何角度、起钻时可用导向套定位,在钻削时可通过“一看、二听、三摸”来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创新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判定、生产组织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