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汉卿和王实甫两首《别情》的鉴赏
作者: 李清冉摘要:关汉卿的《四块玉·别情》和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这两首散曲在内容上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相思离别之苦在写法上有相同的地方即是都运用了直接抒情和情景交融。也有不同之处,笔者对此进行评析,意助教师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散曲赏析;教学评析
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37-001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他不但是一位剧作家,甚至还登台演出,以表达内心所爱所恨。他一生创作的杂剧超过六十种,可惜大多已散失,传世的仅有十余种。悲剧《窦娥冤》是他的出色代表作。他不仅是优秀的杂剧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曲作家。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四块玉·别情》开篇就点明“别离”主题,并且说明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起首口气看似较平和,别后之情看似淡,看似只有“一点”,而实际上却是无休无止、缠绵悱恻的。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这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难以消失的伤痛。“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真挚、爱得深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就得以充分的体现。但是离愁别情还未能彻底的表现,于是诗人又进一步的以景物来烘托:“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爱人远去了,她登上高楼,“凭阑”远眺,想多看他一眼。“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因伫立凝望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也全然不觉。这一句把送别写得非常逼真。“袖拂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它却包含着思妇的无限愁肠,杨花纷飞,既是障人视线的物,又暗喻离人的飘泊,还可用飞絮的杨花来表现女子愁思的缠绵,有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之意。其一语双关为全曲设定了感伤凄迷的氛围。杨花这个具有春天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女子为离情别恨所愁苦的难以抑制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如此看来,春光不仅热闹,还含有春意缭乱、春情难遣之意。拂开眼前的杨花,看到的是“溪又斜”,“山又遮”,即弯弯的溪水曲折流向远方,重重的山峦起伏绵延,青山遮住了视线。接连的障碍,女子的愁绪随景物变化不断地加深,变得凝重,有着欲罢不能的感伤,当心爱的人已经远去了,看不见时,只好叹惜道“人去也”。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作者,同关汉卿一样,他平生情况的历史记载也很少。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大约在关汉卿之后。王实甫的这首《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曲子是用两支小令组成的,在第一支曲子中,起句中的“自别后”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这和关汉卿的《别情》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诗歌把相思的女子完全置于景色之中,在“遥山、远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中你似乎看到到女主人公因思念爱人而愁肠百结坐立不安的样子。眼前的美景徒增物的寂寞孤独。
在第二支曲子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怎么能不忧伤呢?这不由使人想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李清照。少妇每天等待归人,然而心上人却没有回来,只有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极了。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为伊消得人憔悴”,连香肌都“瘦了几分”裙带都“宽了三寸”,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
这两首散曲在内容上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相思离别之苦,但在写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都运用了直接抒情和情景交融。不同之处在于:
一、写景和抒情的先后不同
关汉卿的《四块玉·别情》先抒情后写景: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后三句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则是先写景然后抒情,《十二月》写山写水写桃花杨柳写香风暮雨,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但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是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也最好。
二、语言风格不同
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艺”毫无雕琢的痕迹。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在这首《四块玉·别情》中就很好的体现出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人去也”可以说明白如话,不加雕琢,但是情感的表达又含蓄细腻。
而有王实甫作品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太和正音谱》。巧干用古,化旧为新。作者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人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糅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例如《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等等。在这一首《别情》中,作者也巧妙地化用了古人的诗词,有李清照的“到黄昏点点滴滴”,江淹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等。另外又因为用叠音字“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使诗歌既典雅又充满诗意。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便形成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