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诱思探究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作者: 胡冰摘 要: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思想政治课较强的理论性、特有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以及独有的政策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学习借鉴“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探索“以情激趣、以诱导思、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法; 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66-001
政治课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很多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改革的实践,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来指导政治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已比较强烈,但是这种意识还是处于萌芽阶段。如果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就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仅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进行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教师要有 “爱满天下”的爱心,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创造活泼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律、自立。
3.激发学生认知的能动性。思想政治课有其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生动感人的现实材料,严禁的逻辑结构,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的德育内涵,这些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最重要和最强大的诱因。要善于抓住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
第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恰当材料,以情激趣
思想政治课强烈的实践性,使我们的教学不可能离开生活实际,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媒体的功能,是思想政治课实施诱思探究教学的一大优势。
1.增强直观性。通过漫画、图片、文字、音乐等形式,将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对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打下基础。
2.渗透时代性。根据需要,适时适量补充新材料,这些新材料,既可以是最新的时政材料,可以是寓言故事;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声像的,通过不同形式的不断转换,经常给学生全新的感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发挥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收集整理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材料,采用课前“新闻播报”的形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得。在教学中,老师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1.依据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学问题的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课堂提问要有全面性和促进性,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教师对问题的设置,首先立足于教材,围绕教学任务设问。一是要适度,设置问题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防止问题太多,学生没有领会思考的时间,陷 入问题困境;二是有梯度,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其次,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注意广度和密度。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做起。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二是“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拨开迷雾,在看似无疑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引导学生“于核心处质疑”就是让学生在教学的关键处寻找疑问。其次注重教给学生质轻的方法,例如寻因问果法,即对任何现象都可以追究原因,探究结果;比较异同法,即对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体、不同现象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联系法,即探究不同事物,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逆向思维法;反问法等,让学生发现问题,启迪智慧。
3.灵活多样的设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设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环环相扣的设问,培养思维的连贯性;二是运用变通式问答,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三是运用扩展式设问,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四是运用辩证式设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五是设置抢答式问答,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4.针对学生差异,设计要有启发性,处理好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关系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人,也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大师,这与他本人的学习过程不无关系。据说,孔子曾带领其弟子子求教于老子。当孔子向老子说明来意后,老子闭目端坐良久之后问道:你看我的牙齿怎样?孔子答曰:所剩寥寥。老子又问,你看我的舌头怎样呢?孔子答曰依然很好。尔后,老子起身回房休息去了,孔子告诉弟子们说,咱们走吧。众弟子不解,所问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怎能就走呢!孔子说,老子不是通过牙齿和舌头的比喻把刚柔关系讲得很透彻了吗?众弟子恍然大悟。老子的启发式不可谓不妙,然而,只孔子一人接受,这不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致吗!大概这也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原因之一吧。可见,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因材施教则是教学的不变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