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

作者: 陈艳

摘 要:诗歌作品中常运用白描写人状物,语言朴实无华,不予粉饰雕琢,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好读好懂,然而细品诗境,却情致横溢,意味隽永。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描写动作为主。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白描; 人物; 景物; 形象; 情感;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07-001

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的特征是纯用简练的墨线勾画人物和各种景物特征,不着颜色或仅施淡墨,凸显其神韵。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描绘自然,抒发情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白描代表作品中最为中学生熟悉的当是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他以丰富而简练的线条,塑造了一个个造型奇特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出了绿林豪杰的英姿气度,也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

白描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段,即用简练单纯的文字描摹人物或景物,不加任何渲染和烘托。诗歌作品中常运用白描写人状物,简朴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真挚的情意,关照着深刻的内涵。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手法看似毫无技巧,直白平淡,实际上却是高水准、高层次的一种语言表达。

按照描写的内容,白描可分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

下面具体举例说说白描手法在表现诗人情感和作品内涵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人物白描

人物白描要求诗人准确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用朴实自然的文字粗线条地加以勾勒,不铺陈,不点染,力求精炼而传神。诗歌作品中对人物的白描一般着笔在外貌和动作两方面。

例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这样一段:“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文字只对罗敷的服饰简笔勾勒,一个美貌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紧接着又对路人见罗敷的反应进行白描,从侧面烘托出罗敷之貌美,也为下文表现罗敷忠贞不渝的德行之美作铺垫。全段没有一句直接的赞誉之辞,而读者已对人物的外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白描使人物更富有神韵。比起直接铺开描写人物的容貌,白描用寥寥数笔的粗线条勾勒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美感体验。

又如: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一联,诗人夜不成寐,月下抬头,想象远方的妻子也一定在这月色中久久伫立,思念着自己,乃至头发被露水打湿了,胳膊也在凉凉的月色下生出了寒意。通过纯然无饰的白描,展现了一个月夜思亲的妻子的剪影,也含蓄地抒发了漂泊在外的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构思精妙。

运用白描手法状写人物动作,也可以使诗人内在情感的抒发更含蓄、更凝练。“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好一个“卧剥莲蓬”,只这一笔,小儿天真顽皮的形象便呼之欲出。简笔勾勒不仅透露出人物的个性,也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前两句集中叙写了自己的经历和现在的衰老,后两句描写儿童的天真活泼,以此表达诗人对人事变化、岁月沧桑的感慨。全诗纯用白描,却把所见、所闻、所思融为一体,语言质朴平淡,不事雕琢,但诗意哀婉,动人心弦。

由此可见,人物白描,洗练而传神,虽只寥寥数语,却可使诗作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具神韵,同时还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而就在这再创造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了一次紧密的心灵对话,更准确地体验了作者的情感,捕捉了作品的内涵。对读者来说,相比起作者直抒胸臆式的呼告,这样的情感体验的乐趣无疑是双倍的。

二、景物白描

景物白描要求用极简省的笔墨,在描摹景物的特征同时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和作品内涵。其最妙之处在于所写景物并非刻意雕琢,自然生成却情思婉转。

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以修仓。”全诗通篇白描,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王勃的《滕王阁》尾联一句针对“阁中帝子今何在”的询问,以“槛外长江空自流”白描之句作答,答案正是寓于景物之中,阁依然存在,江水依旧奔流,然而当年的人已无处可觅。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呼之而出,同时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诗人巧借客观景物的状态来烘托、表达主观情感,在这里,白描深化了情感。

欧阳修在《蝶恋花》中写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读到“乱红飞过秋千”一句,不禁为之叫绝。虽然勾画的是残花、秋千的客观之景,然而读者的眼前无不浮现出词中这个深情女子形单影只的侧影,体会到她此刻怅然若失的落寞心境。

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深挚真切的情感,寓深于浅,这恰是白描的好处。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堪称景物白描中的经典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渲染之类的语言,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然而细细品味,一幅画面浮现在读者的眼前:萧瑟凄凉的晚风中,一个身材单薄、步履踉跄的游子牵着一匹同样瘦弱的老马行走在残阳映照的古道上。游子的背影深深地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简洁的画面蕴藏着一个天涯羁旅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画面中景物的选择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构思,语言并不华丽浓艳,却深刻动人。

总之,古诗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写人则精炼自然而情感含蓄,写景看似平淡,细品则情致横溢,无一不糅合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不用浓墨重彩,却依然情意隽永,这就是白描的无穷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