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作者: 李秀艳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措施。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首要任务。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诸多新情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三方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 教育; 学生; 道德;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26-001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德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德育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
面向21世纪,适应新时期形势需要,努力改进和加强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德育实效,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必须确立“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德育工作思路。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不断拓展德育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增强首位意识,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是促进德育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少年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寄托着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成才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须把德育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来对待。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德育教育放到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位置,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德育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
为实现上述任务,结合实际,加强德育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同时素质教育为德育到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措施。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始终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进行:
首先,榜样引导,激励进取。德育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始终是学习进程,不但向理论(书本)学习,还要向榜样学习。利用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学生进取,是行为德育以正面引导为主要原则的重要内容。榜样是以别人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教育学生的好方法。学生们肯学习、善效仿是发挥榜样作用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说,可作为榜样的人或事很多,但是应该着重强调的却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总是正确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实践中,教师的榜样显得比什么都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严以律己,重示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真正的榜样、效仿的楷模,这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细究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大都是对正确与错误辨别不清,或是对错误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认识不到所致,也就是说学生行为不端的根源主要是思想认识上出了毛病,解决这样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促其口服心也服,从而达到矫正其行为的目的,压、打、罚是绝对不能奏效的。宽容是转化学生思想的一种办法。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又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开展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既承担着传统知识的职责,又担负着塑造人生观、道德观的重任,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巧妙的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应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核心开展教育的同时,又分别有所侧重。例如,品德课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语文课上,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阅读,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照亮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熏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把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紧密合作,使之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基础的三方面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虽然在加强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主要的,但是德育教育也有它的社会性。尤其在当今社会,家庭、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有社会和家庭的加入,才能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致性和有效性。
总之,要加强德育教育,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具备获取、筛选、科学解释各种信息的能力。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重大科研课题来研究,在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工夫,迅速改变学校德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建立起有时代感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发展新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主旋律中一个响亮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