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真正“会提问”
作者: 陈月斌摘 要:让孩子多提问和提质量高的问题是保证孩子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前提。本文以幼儿园科学教学为例,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会提问”的含义、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孩子的“问题”心理,以及教师的施教策略。
关键词:幼儿科学; 会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98-002
孩子一会说话走路,就要面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心中自会充满好奇,脑中就会产生问号。“这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样叫它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问个没完没了。有些问题简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有些简直不是问题的问题,有些问题奇怪得让大人们吃惊,有些问题竟然让大人答不上来,有些连环问会使大人们觉得很不耐烦……
从事不同年龄段教学的老师肯定会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提问会越来越多,孩子的发言会越来越积极。是他们懂的多了?是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还是提问的能力增强了?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年龄小,他们提问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问题意识的增强,会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孩子真正做到“会提问”,我们幼儿园教师有责任担当保护孩子问题意识、培养孩子问题欲望、提高孩子提问品质的研究者和实施者。
一、“会提问”的含义和意义
1.什么是“会提问”
孩子天生爱提问,教师根据孩子的问题施教就是充分考虑了孩子的需要,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课堂生成就会更多,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就会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会提问”包含多数量的提问和提高质量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含义。
2.“会提问”有什么意义
只有当孩子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孩子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找答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就是研究事物的良好开端,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由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十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孩子保持旺盛的提问欲望呢?怎样使孩子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呢?作为幼儿园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在使孩子“会提问”问题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二、让孩子“会提问”的策略
提问是一种能力,需要进行适当地培养和训练才能掌握。对于教师来说,从接触科学课伊始,就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对孩子的“问题意识”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引导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体验、发现,提出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问”中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在“问”中逐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做到敢问、乐问、善问。“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敢问”
环境是事物生长发展的基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有着自身的文化和心理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场,提问环境就是提问场,不受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优化提问场就是建构良好的文化和心理环境,即问题情境。科学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以一定的教学环境为其存在和发展基础的。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导孩子学会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民主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只要教师给孩子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提供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不断鼓励孩子提问,激励发问的孩子,就能有效地培养出大胆提问的孩子。
2.激发内部动机,让孩子“乐问”
孩子本来是天生好问的,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天性可能被压抑。孩子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往往与他的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状态有关。如果形成了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孩子往往倾向于大胆积极地提出问题,反之,则不愿意提出问题。“疑是思之始,问是创之桥。”为了调动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要采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调动其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愿意主动地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如可先让他们回答或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有所表现时,给予适当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之取得若干次“成功体验”,渐渐地孩子的提问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从不敢问、不肯问到产生问题乐于问的欲望。在内容确定上,可以突出事物的矛盾,或故意留下教学缺陷,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产生问题主动“乐问”,由此来培养孩子可贵的问题意识。
3.启迪思维方式,让孩子“善问”
乍看提问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似乎没有学习的必要。其实提问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必须要求孩子在学习和思考中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孩子学习提问时,要注意启迪其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启迪孩子思维,培养孩子提问能力可以采用培养发散思维、教会各种联想、培养创造想象、加强变式训练、优化教师设问,使孩子善于主动提问,提问具有广度、速度、高度、深度。
3.1让孩子参与教学材料准备,使孩子“有问可提”。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孩子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科学课自然少不了各种实验探究材料。有些有形的结构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孩子,但是科学探究中更多的材料必须由孩子从生活环境中自行收集,并把准备材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家长帮助或图谱记录)下来,与材料一并带回课堂。在准备材料中的提问促使孩子不仅仅为准备材料而准备,更重要的让孩子感悟到“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就能发现问题”,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培养了提问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各种各样的石头》时,课前布置孩子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同时还要孩子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交流问题。孩子用心去收集石头,因此有关石头的问题自然也很多:“为什么各种石头的花纹是不一样?花纹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的石头表面摸起来是光滑的,有的却不是?”“为什么有的石头用小刀可以刻,有的却刻不动?”……又如在教学《蜗牛》时,课前老师和孩子一起寻找蜗牛,在寻找过程中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蜗牛有眼睛吗?”“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总是会留下一条透明的黏液?”、“蜗牛离得开它背上的硬壳吗?”、“蜗牛爱吃什么?”……于是,我马上将孩子们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回课堂。因此我们不得不赞同爱因斯坦说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前组织孩子自行准备材料的过程是课堂探究的“前奏曲”,不但培养孩子收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提问的能力,还直接把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带入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长此以往,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会更加仔细,对问题产生敏感的心理,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使孩子觉得有问可提并愿意提问。
3.2教学以孩子为主体,保证参与的时空,使孩子“有机可问”。孩子是科学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锻炼孩子的问题意识,教学中就应该给孩子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传统课堂追求教师“满堂灌”,孩子哪有时间去提出问题呢?其实很多知识是要由孩子主动猜想才会有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猜想,才会带着自己的猜想去探究,真正习惯于“用做科学的方式来学习科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做到“问得深”、“问得妙”。
总之,只有使幼儿提问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发展,最终感到自己是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继续探究的动力,促使多维度思考和提问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