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中专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几种做法
作者: 全光洙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 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11-001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为了培养适应“四化”需要的合格中专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浅谈培养中专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几种做法。
一、通过“观察”开发、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认识能力来说,思维能力是核心,观察能力是基础。化学离不开实验,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对于开发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验课及课堂演示实验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从中引出结论,开发、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这节课时,我叫两名同学到前面做演示实验,其它同学在下面注意观察,其目的,是集中其它同学注意力,以往学生总是看老师做,现在改变一下办法,不仅给操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也给其他同学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实验内容是:将少量的NH4Cl、NaAc、KNO3、Na2CO3、NaCl晶体,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的五个试管中,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用pH试纸进行检验。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学们产生疑问,引起思维,盐的水溶液为什么会产生酸碱性?这些过多的H+及OH-离子是从哪来的呢?接着,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找原因,然后引导学生逐个分析每种盐的组成并列出表格,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初步结论:弱酸强碱形成的盐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形成的盐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的盐溶液显中性。并让学生列出每种盐的电离方程式,用电离平衡理论加以分析,紧紧抓住“弱酸根和弱碱根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这一实质,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规律。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盐类水解实质的理解。
实践证明,用上述方法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时很轻松,而且很扎实,更重要提开发、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许多做法。例如可以在讲授新课前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愿意,乐意去思维。
例如,在讲“电解及其应用”这节课时,首先给学生做演示“食盐水的电解”,并示图讲解,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用已学过的实验原理检验两极的产物,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电流通过食盐溶液后,阴极有氢气,阳极有氧气生成,而阴极区溶液呈碱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尽管他们接受问题、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但他们都会为你提出的问题积极思维,努力寻找已学过的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互相讨论,老师随时给予启发、引导。我是这样启发的,让学生从H+、Cl-的形成去想溶液中一定存在着H+和Cl-而H+和Cl-分别来自于H2O=H++OH-、NaCl=Na++Cl-的电离,此时溶液中还存在着Na+和OH-。根据离子放电顺序,提问,在阴阳两级分别在哪种离子放电?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后得出结论;在阴极H+与Na+比较,是H+先放电被还原;在阳极,Cl-与OH-比较,是Cl-先放电被氧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通过写反应式,有许多同学就能得出因为H+在阴极放电,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阴极区溶液中[OH-]>[H+],所以阴极区溶液呈碱性。通过启发、学生自己找出原因,形成正确的概念,并掌握电解原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特别对于学习基础好、上课积极思维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可帮助他们养成善于分析、思维的好习惯;而对于较差的学生,也能促动他们的思维机制,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
三、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运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内轻松地接受容量较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向广处联想,向深处钻研,拓宽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例如,在讲完“水的电离及pH值”一节,在做练习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将pH值为2的盐酸与pH值为12的烧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A)>7、(B)≤7、(C)=7、(D)≥7、(E)>7、(F)无法确定。根据课堂所讲内容,此题的答案学生很快得出为(C)。这时我又提出:如将题中的强酸与强碱分别改为弱碱情况如何?若再把题中的强酸改为0.01摩尔/升的某酸溶液,情况又会如何?经过这样一改,原题就变化出五种,(1)pH=2的醋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2)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3)pH=2的某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4)pH=2的盐酸与pH=12的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这五种方式混合后溶液的pH值。同学们对此题的变化很感兴趣,纷纷动脑,积极思维,热情很高,很快得出结论。这五种方式混合后溶液的pH值依次为上述原题选择的(A)、(E)、(B)、(D)、(F)。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使本节所讲的有关酸碱中和后溶液pH值的求法掌握得更扎实、牢固,也可使已经学过的有关强弱电解质、电离度、盐类水解等知识得到复习与巩固,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真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是我多年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几种做法,有不当之处,请同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