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周琳璐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15-001
一、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作用
1.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由于计算机存储信息量大、运算速度快、存取方便、使用灵活,教学内容可以提前预制成软件,使教育资源优化有了保障。可以挑选富有实践经验的、知识丰富的、讲课生动的教师来讲课;也可以集中优秀教师的智慧制成教学软件,供学习者选择学习;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充实和加强教学内容,拓宽和加深相关学科的知识,开设更加适合时代需求的及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的新课程。
2.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方式真正改变
多媒体教育网络,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
3.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教育网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使学习者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做法
1.运用文字投影进行课文分析
语文分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由于分析偏于理性,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把教学重点讲透。学生听来听去总觉得玄,一不集中精力,断了逻辑思路,就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境地。通过文字投影片的运用,这个难题便能得到解决。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全新课型
一是影评式语文教学。运用以课文为基础摄制的电影、电视为软件,让学生处于改编和导演地位上,启发他们认真研读原文,仔细观摩影(视)片,展开评论,把影视作品与原著相比较,有哪些是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特点,对原著进行了补充或立体化的;哪些是违背了原作,改得有损原作精神的。这种类型的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背景式教学。选择有某方面特色的课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绘画、摄影、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手法,或大自然、或科技相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背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训练,往往能收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三是情感类配乐朗读形式,可以根据美育的情感性特点而设计。如教朱自清先生《背影》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准确领会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择二胡曲《江河水》为课文的前面三个自然段的朗读配置音乐情境,渲染气氛。这一曾被用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苦难岁月》配音的著名二胡曲,开始便是一段类似哭腔的引子,接着,音乐由低到高,迸发出悲伤的气氛、情绪,随着旋律的缓慢,缠绵悱恻,似在诉说满腔的悲苦。一时,教室里气氛低沉,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更显得凄凉悲伤。在这气氛渲染下,只见读者动情,听者动心。人们仿佛回到了二十年代,去体会那种兵荒马乱而家境又“祸不单行”的生活滋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学习《春》时,我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再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上《向沙漠进军》一课,为了让学生准确领会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以及风沙进攻的方式,我们选择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朗读配乐。这支反映楚汉之争的历史题材的传统名曲,以极其高超的演奏技艺,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万军厮杀、铁骑纵横的激烈战斗场面。我们选用乐曲的片段作为课文朗读的音乐背景。那种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沙漠肆虐吞并侵袭城乡的强大攻势。经过这种形象的再造思维,学生就十分容易地领会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这一事物的特征。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就会由呆板的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总之,多媒体语文课要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与潜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