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 胡伟东摘要: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每住物理教师所希望和探求的。本文对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若干因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通过实例阐述了如何做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最优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57-001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量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有句成语叫事半功倍,意思是使用较小的力气而收到较大的成效。在教学中能否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即花较小的教学力气,收到较大的教学效果呢?这正是每位教师所希望和探求的,这就是属于教学最优化问题。
在此我就“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若干因素”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什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施教对象,采取相同教材,使用同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当不同的人去讲授时,由于对教材的处理不同,采用方法不一样,讲授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有区别,花费的时间和所花费力气就会不同,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其中运用最佳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就是达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这个统一体中教师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接受知识,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表现才能发挥出来的,以期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若干因素
实现物理课堂的最优化,是每位物理教师的心愿,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究竟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我经过多年来物理教学实践的探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教材内容的处理和顺序安排
众所周知,开展教学活动不可能照本宣科,必须对所讲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接受能力、基础状况等)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教内容进行剪裁提炼,找出知识点,从而确定讲授方法和顺序。例如:对于密度的教学,关于密度概念的引入就可以有几种:(1)直接给出密度的概念。(2)教师讲解后引入。(3)通过实物让学生体验后再引入。其中第(3)种“通过实物让学生体验后再引入”的处理方法就比较好。它可以借“物”求“理”,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应青少年的好奇心理,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圆柱体,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性,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的物质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这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吗?于是学生就会感到有必要还得寻找物质新的特性,自然就会联想到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特性,由此而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做,实质上已将密度的概念渗透到了学生头脑中,已被接受,下一步给出密度的定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教学语言,从广义上讲可以由两类构成,一是有声语言,即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使用的口头教学用语,诸如导语、分析语、小结语等;二是无声语言,泛指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态、手势、板书、作图、教具操作、多媒体课件等,二者在教学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配合运用的。好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启发性、鲜明性和趣味性,能够融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语言艺术为一体,恰当自如地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完成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当学生听课听得比较疲劳时,引用一句风趣幽默的语言、画出几笔生动的简笔画或多媒体展示的趣味图片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疲劳,立刻“精神”起来,使之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加强记忆。
3.强化巩固措施的运用
强化巩固措施是构成课的要素之一,是掌握知识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强化巩固意识,不要讲完新课就万事大吉了,要将强化巩固措施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新教材。强化巩固措施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的时间要得当。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接受新知识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巩固的时间必须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阻止遗忘的快速发展。(2)强化巩固措施要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因课制宜。例如:在讲解完重要概念、定律之后,可让学生复述,背诵或默写;在分析典型例题后,要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指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些反例或故意说错让学生辨析等。(3)学生练习题的选编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A)量要适当。要少而精,不要贪多,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双基内容。(B)难度要适中。梯度要适当,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C)形式要多样。
4.课堂结构的整体布局
每一堂课都是由许多个环节构成的,每一环节在一节课中都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没有一个整体布局,就会出现该多讲的地方没讲清,该少讲的地方花费了许多时间。例如:对于一节学习新知识的讲授课来说,课前提问所占的时间应该是比较短的,如果由于过多过深的提问、解答纠缠起来,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就会影响讲授新知识,造成布局不合理,而影响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课堂可能出现的事有个充分的估计,对整体课堂结构有个合理的布局计划。课前提问哪些内容,占用多长时间;引入新知识、讲授新知识、讨论、练习、展示各用多长时间;重点怎样突出。难点如何攻破;以及强化巩固的习题编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总之,要想达到最优化,就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处理好教材,要把工夫下在课前,这样课堂上的最优化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苏]尤·克·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教育过程最优化[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