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

作者: 卢士学

摘要:教学口语要规范、生动、娴熟,还要注重其人文性,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必须有合乎规范的职业口语、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贴近生活的鲜活口语、反应得体的机智口语、富有魅力的风趣口语。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口语;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59-001

怎样提高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使用合乎规范的职业口语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它既有语音上的标准,又有忌用方言和合乎语法规范的要求。因此,普通话是汉语最规范、最标准的有声语。教学语忌用方言土语,方言土语过重必然使教学语沾附杂腥味。使用普通话教学,咬音准确,行腔舒缓,轻重鲜明,和谐中听,自然能提高教学语的整体文化品位。

应该说,使用普通话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较其它学科的教师更投入,更具示范性。这种投入和示范,集中表现在:(1)在社会语言使用趋于多元化、校园语言并非净化的大“语境”中,为确定普通话的主导地位及在校园语言的一统地位,孜孜以求,砣石乞不止。(2)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使教学口语的普通话类似“宣传语言”(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以及音像制品等的语言使用)中“示范”和“标准”的普通话。“教学语言”理应与“示范”、“标准”普通话的“宣传语言”相匹配。这是教学口语文化品位的需要。(3)以广播、影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为师,苦练普通话基本功,增强话语的“精品意识”。

二、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

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学语,整体上应渗透出一种秀雅之气。实际上,传授学科知识、训练专项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自然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能对学生起到浸染感化作用的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教学口语的风格,有雕琢而不露迹痕,属“正式”这一级。这级教学口语,常常有较为浓郁的“书卷气”。

例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教《雨中登泰山》的导语:“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她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

三、贴近生活的鲜活口语

当今社会,开放性、高效率是它的显著特点和实际要求。对口语来说,最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伴随这一社会交际需求,大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就词汇本身来说,它是时代脉博跳动的晴雨表,词义变化的基础是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常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新词新语的涌现,对教学语无疑是带来了生机。只要我们贴紧社会发展实际,注意社会文化心理诸因素,就能多角度地审视现实语言生活中的新词语的态势,适时地、有取舍地引入教学口语,使教学语富有新鲜活力,在学生中产生语用某振。

四、反应得体的机智口语

每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流程。其间是有变化、曲折,甚至出现“冲突”、偶发事件,打乱、干扰原教学计划。对此,造诣深、修养好的教师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艺术,以及由此而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

一位老师教《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是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很难堪。待稍稍平息后,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怪我门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老师将学生的“错答”,适时“转移”,并稍稍铺陈化用,既给那位同学“解围”,使其转“窘”为安,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拓开了所提问题的文化层面。

笔者也还看过类似情形。一次教《琥珀》,课前将题目写好在黑板上,待上课时,“琥珀”二字被人擦去些笔画,成了“虎王”。我看了看黑板,环视大家,班上气氛有些沉寂紧张。我意识到,不能发火、“火上加油”,顺势做个“拼字”游戏:我说:黑板上原“琥珀”二字,由于擦去形声字的一旁,成了“虎王”——老虎王;现再写“总、月、告、堇、田”五个字,请给每个添加偏旁或结构,组成一句话。结果,同学们给增写出“聪明靠勤奋”,大家喜出望外。可见,机智的教学口语本身就是文化高品位。

五、富有魅力的风趣口语

课堂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全面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教育家梅纽说:“学习的动力首先还得来自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去发掘的。”教师善于用风趣的言语去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讲究幽默、情趣与理趣结合,课堂气氛和谐、愉悦,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一次讲课中,一只大彩蝶飞进教室,堂而皇之地在讲桌上空飞舞,惹得满堂惊喜、欢笑。这时,老师索性停讲,同大伙一块观赏起来。一会儿,彩蝶匆匆飞离。老师说:这是“蝶恋花”。读宋词,“这是个词牌名称;可今天却真是粉蝶喜恋鲜花呀——我们在座的不就是祖国的花朵?它能不飞来吗?讲得大家喜笑颜开,情趣盎然。的确,风趣、幽默能启迪智慧,算得上“神奇牌”空气清新剂。

言语千古事,功夫寸心知。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说到底就是教师学识和修养的品位。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所以,提高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心须着眼于教师学识、修养、整体素质、自身文化品位的提高。言如其人,人如其言,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