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理想突破口 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作者: 吴利云摘要:做差生工作难,做差生工作出力不讨好,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然而,只要有班级存在,就会有差生出现,这是由学生群体本身的素质能力所决定的。因此,转化差生就成了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突破口;差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65-001
在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有两种教育差生的方式并存,一是“溺爱型”教育。认为有了“爱”差生就会良心发现,主动自觉地向好的方面发展,因而对差生的种种不良行为百般迁让;二是“管制型”教育。认为好话万万千,不如当胸揍一拳,而且还自认为此法很妙,誉之为日:“严师出高徒,拳下有良人。”对这两种教育方式我都尝试地应用过,结果,刚开始实行时,确实很有效。可后来,班里不是散漫无纪,自由放任,就是死气沉沉,缺乏朝气。前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却以牺牲班里的纪律为代价;后者班里表面上稳定了,然而学生活泼自由的天性却被扼杀了。两种公认的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运用起来都不尽如人意。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切实温暖后进生的心灵,找到理想突破口。
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学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他们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
班里有个女生叫刘甜,各科成绩都很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从和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特别笨,智力不如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了“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常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教育,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的温暖;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班里也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二、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作为实施教育的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逐步要求,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责任感,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当然,对后进生的逐步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四、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教师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当然,对于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选准时机非常重要。学生在出错后,得到的是谅解,还是指责?是宽容,还是训斥?总要对教师察言观色。尤其是经常受批评的学生,最易产生一种“破罐破摔”、“死中认剥”等待发落的对抗心理……如教师以理解的态度,以宽容的姿态,以期待的心情对待他们,师生间就会产生情感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学生的疑虑和戒备心理就会消除,转化工作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展。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要怀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要做到: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编印
[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3]涂光辉,班主任工作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