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区域活动“趣”味盎然
作者: 余玉梅 陈惠琴摘要:农村幼儿园户外场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幼儿园室外的走廊、过道上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有意识地优化与整合这些资源,遵循生态式区域活动的设置理念,强调区域设置的生态化,倡导合理开发、资源共享,强调空间上的平衡与共生,通过多种途径,放手让老师、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设置,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式; 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90-001
一、区域活动从户内走向户外
农村幼儿园户外场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地理位置特殊,我园孩子数量少,室外场地面积相对较大,尤其随着政府不断的投入,幽静的竹林、平整的草坪、高大的银杏、香橼、紫薇、香樟,园内四季花卉齐全,树木葱郁,我园充分利用每一块地方,创设动态环境,利用室外现有的设施、草坪,根据场地特点及活动的可操作性,将室外活动场地划分为六大功能区,即生态体验区、球类运动区、大型器械区、传统游戏区、综合活动区、投掷区。
一块平整的大草坪和戏水池便是我们的生态体验区,我们开辟了两个生态体验项目,苹果式的戏水池夏天是孩子们戏水的好去处,秋冬天我们就设置成“清水鱼湾”,幼儿玩起了垂钓的游戏,我们还利用平整的草坪建成9个洞36杆的“迷你高尔夫”,利用酸奶瓶、竹竿等自制球杆、球具,师幼共享绿地、阳光、新鲜氧气之中的美好生活,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为幼儿体育游戏丰富了内容。在草坪的东南角,我们根据其特点,设置成了综合活动区,如、过草地、过电网、穿越树林、过小河、走小桥、钻山洞、军事游戏等,让孩子的游戏更富创造性、探索性。起伏的草丘,可供幼儿尽情翻滚,幽静的竹林,是幼儿捉迷藏的好去处,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坐、躺、爬、打滚,享受阳光的沐浴。因我园孩子人数少,在区域活动中多以混龄合作的模式进行,根据活动时间,我们选择制作了特定的音乐,每到户外区域活动时间,园内即播放优美的音乐,通过音乐调节幼儿活动强度及收拾整理时间。虽然在组织过程中给老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一形式的运用,也扩展了区域活动的价值。在活动中,大班孩子都能比较自觉地照顾小、中班的小朋友,同时,孩子的规则意识、责任心、爱心和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而在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小中班的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获得发展。
二、区域活动由封闭走向共享
在幼儿园室外的走廊、过道上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有意识地优化与整合这些资源。比如班与班之间相邻的空间区域就可以通过同龄班或不同龄班之间的共享与合作展开活动,形成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同龄班之间或异龄班之间可以共同商量设计,投放与本班不重复的材料,幼儿就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玩伴与活动方式,共享这个空间。
底楼大厅我们设置了“生态材料共享区”、“生态材料操作区”,我们把家长、老师、幼儿共同收集来的材料设置为资源共享角,活动需要的材料,各班可以自由选择。因孩子少,在生态材料操作区活动中多以混龄合作的模式进行,通过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投放诱发幼儿合作意识的材料,建立控制和调整幼儿合作行为的规则,让幼儿在区域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协商,顺利完成目标。孩子们自主选择,芦花、芦杆、稻草编织成各种精巧的工艺品,植物的根蘸上颜料印成漂亮的画面,收集的各种植物种子拼贴画,番薯、芋头、萝卜造型的各种小动物,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略显稚嫩和粗糙,但却充满了童真、童趣;是孩子们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孩子们做在其中、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操作区给了孩子无尽创造、思维、想象的空间。
底楼走廊,我们设置了名著、名画廊,没有班级界限,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欣赏、阅读,并可以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起分享。
二楼大厅的游戏角“水乡农家”,是公共游戏角,木皮做的门是老师的杰作,草编、柳编的篮、筐是家长的创意,各种特色食品是师幼共同的作品。有时老师会根据班级孩子的特点,或参观、或作为顾客去享受、或混龄合作,共同游戏。在孩子眼里,那可是个有生气的地方,游戏时间、自由活动,总能看到孩子忙碌的身影,洗切、加工、招呼客人、介绍特色菜肴……
这样,公共区域不仅能突破原有班级甚至年级区域空间的局限,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丰富幼儿的活动材料,使材料更为立体化、综合化,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使用频率,减少了每个班教师在设计、收集、制作、安排材料上的重复劳动,幼儿的体验更为丰富,活动也更为富有意义与挑战。
三、区域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
为了创设室内开放、动态的区域,教师有意识地调整或取消区域间的隔离物,鼓励幼儿进行区域间的组合、流动与合理分散,不断地深化与拓展幼儿室内的区域活动,达到资源与活动成果的共享。
在传统的观念里,孩子们进入一个区域后,能安静地固定在那儿参与游戏,是老师们满意的结果,然而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们的活动显得呆板不灵活,不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而如果让孩子们互动起来,让活动具有弹性,其收获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调整了原先的区域格调,既要关照幼儿与同伴一起协作的集体活动区域设置,如娃娃家、积木区等,还要有相对独立的个人自娱的空间或少数两个人交谈、互讲故事等空间,当幼儿想独自呆一会儿时,有私密室,能让他有隐退的地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班级上的区角材料的摆放都做了标签,每个区角都设置了进区规则和图片说明,而在手工区又增加了一个作品展,孩子们完成了手工作品后,可以及时展示。环境活了,孩子们的活动也活了,而且兴趣比原先更加的高,同时也激起了幼儿的创造欲望。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目前,我园的生态式区域活动正以独特的模式、新颖的材料、幼儿喜爱的方式进行着,发展着。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式区域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放手让老师、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设置,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不断融入有价值的内容,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