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作者: 王乃干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已深植广大科学教师心中,科学学习中要动脑动手学科学也已形成共识。

关键词:科学学习; 探究活动;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68-001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亲历着各种探究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细细审视之后,却感到活动中又普遍存在着“思维不足”的现象。英国科学课教师贾德研究发现,9~11岁的孩子在科学课上思维的发展,大多处于浅层次,孩子们只是想着如何完成实际任务,而没有就这个任务进行实质性的思考。

什么是“科学思维”?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科学思维,那么,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呢?

一、在动手探究之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采取相关安全措施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你觉得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生:需要哪些材料。

生:烧杯、水、盐、勺子、玻璃棒

师:那么怎样用这些器材来做实验呢?

生:把盐倒在水里,看看它能不能溶解就行了。

师:现在有盐和水了吗?

生:盐有了,水还没有,先打一杯水来。

师:你打算打多少水?

生:我们打算打100毫升。

师:为了集中研究这个实验,我们今天统一取一定量的水,可以吗?

生:100毫升。

师:再怎么做呢?

生: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加。

师:是不是一勺一勺加盐,每勺的盐都一样多呢?

生:不一样多,用尺子在勺子上刮一下,这样每一勺就一样多了,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让盐溶解掉,溶解掉一勺之后,再加一勺,再搅拌。

师:一直这样重复吗?

生:不是,到溶解不掉的时候就不要加了。

师:很好,那么现在请你们把实验过程在设计纸上写下来。

科学探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决不能含糊,在探究的过程中讲究思维的体验,因此,在动手之前我们强调要动脑,要做好规划,规划实验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一环节应该注意什么等等思维活动。这个动脑的过程就是上面课例中学生动手前的师生研讨,经过这一系列的层层推进、严谨而周密的研讨,学生基本上明白了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思维引导,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在亲历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探究活动是学生真正的亲历活动,有活动了,学生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才能激活思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趣培养,还有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如何在其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教师要注意激活孩子们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

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根铁钉,一截漆包线,一节电池和一些大头针,让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电磁铁,各个小组按照先前的研讨进行了制作,但是在一阵欢呼声之后,各个小组感觉到了不同,有的小组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多,有的小组吸的大头针数量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预设,为每个小组提供的漆包线长短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学生有了发现,产生了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不是单纯放手,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从而才能最终真正使科学探究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三、在探究活动结束以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科学探究学习时,有时由于学生事前设计的探究方案不严格,操作步骤不明确,注意事项不清楚,结果得出的数据或是结论和已有的科学结论不相一致;或是在对已有的结论产生怀疑时,也往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时刻。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在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的问题时。在反馈阶段,前面三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很正常,但有一小组在两极挂的回形针个数是少,而两极内侧的一个点所挂的个数是多。当问题出来以后,我们知道这是有悖于科学结论的,此时应该正视而且关注这些差错,引导学生理性地进行再反思。首先,应让这小组的学生仔细地梳理一下自己探究的全过程:实验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实验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实验的材料有没有异样?挂回形针时的力度如何?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果当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有出入时,教师草草了之,掩盖矛盾,用一句话搪塞而过,那么整个教学就是无效的,科学探究就成了一种形式,更不用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了。

正如马文军在《为什么探究》中所说:“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理性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理性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受用的“点金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