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让学生动脑“做”科学
作者: 李正军摘 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虽不是新生概念,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于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来说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动脑做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69-001
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呢?
一、走进生活,质疑促使探究深入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提问:“天为什么会下雨?”“小猫为什么总是白天睡觉?”“植物也有感情吗?”……这些“为什么”有的显得那样的幼稚可笑,然而它们却是孩子们求知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演示,引发学生重发“旧问”。有了这些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比如,在教学《热空气与冷空气》(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我用装有酒精炉和小纸片演示了生活中“炉火上方晾烤的手帕不断飘动”的生活现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许多学生都急切地发出问已久的问题:“为什么火炉上方的手帕会不断飘动呢?”“是什么使手帕不断飘动的呢?”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带着自己急于了解的问题,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
二、深入学生,“玩”中携手探究过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疲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如在教学《电磁铁》(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颗?通过比赛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办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些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反问道。“可能与电池节数有关”、“可能与铁芯粗细有关”、“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七八条猜想。“那你们就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去研究吧!”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其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经历了小组内的讨论,选择了研究主题,设计了实验方案,又通过合作,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又通过集体交流、总结,学生终于懂得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电流强度)、线圈匝数有关……整堂课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
三、协作共学,学生牵手探究
我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试验:先随机抽取了10个学生先后在我的引导下单独研究“摩擦力”问题,结果孤军奋战中,有的同学对我演示的实验现象根本提不出一个问题,有的在我的启发下能提一些问题,但无法做出合理的猜想;有的学生能提出一两个猜想,但却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也有的学生想出了方法却不会操作。试了10个人,没有一个能比较完整的完成研究活动。后来,我又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来研究同一问题,结果没有需要我如何细致的引导和启发,各组学生都能“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合计”着,完成了探究实验。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他们仿佛能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虽然他们的交流言语和方式在我们大人眼里有的还是那样的“简陋”、不准确,但事实证明他们合作得很好,有几组完成得非常出色。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假如我们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协作,那么“科学探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意味着“无为”和“失败”。但“小组协作”的方式,却能使孩子们得到了“资源互补”,得到了相互启发。正是这种方式,使他们拥有了“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合计”的机会,从而使各自“零散”的想法能相互“整合”、相互“碰撞”,使之趋于完整、合理、可行……同时,这种“面对面”、“手拉手”的合作方式还让他们学会了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与自我调整,学会了同伴间的真诚相处,他们体会到的将不再是应试状态下的那种孤独无援与你上我下的激烈竞争,而是同一目标下的齐心协力与相互支持(团队精神)……
四、积极评价,成败双“赢”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生产出超历史的新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他们一种伟大的收益。
在平时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到部分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我们总是急于否定和纠正它们,有时还要发表自认为是“良言”的批评或责备。而实际上,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足以给“探究者”自己一个强烈的反思机会。这不正是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强劲动力吗?我们要把审查反思、反复实验、重新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我们要坚信:只要善于引导,“失败”同样是学生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