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情动 使朗读生动

作者: 吴建平

摘 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朗读着手,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0-001

可以说“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然而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搭好流露情感的“脚手架”,在引领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句的不断感悟中堆积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情蓄势待发。

案例:《诺贝尔》(片段1)

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进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毫不气馁”什么意思?沿着“毫不气馁”读读上文,设身处地地读读,读出这词的深层内涵。

师:一切都“化为灰烬”,诺贝尔什么没有了?

生:一切实验器材都炸没了。

生:他的实验室没有了。

……

师:是呀,什么都没有了,但诺贝尔的精神、信心还在,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这就是设身处地地想。(补充课外资料:弟弟自小与诺贝尔手足情深。)但弟弟在试验中被炸死,他毫不气馁是因为他无情吗?

生:不是,他化悲痛为力量!他从头再来,一定要把固体炸药发明出来,为人类造福。

师:再来读第一段文字。真是含着血、带着泪,字字敲击我们的心灵。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着“1864年6月3日……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反思:在教学诺贝尔的“毫不气馁”时,指导学生联系上文读,不仅仅理解“毫不气馁”的意思,学生在“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等词句中读懂诺贝尔失去亲人的悲痛,含着血、带着泪的坚持不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理解诺贝尔的“毫不气馁”。学生读着,想着,不由得读出了“毫不气馁”背后所包含的泪流满面、亲人的生离死别。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中,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内心产生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激活文字,情感涌动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生命的涌动。这种激活,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所以,在学生情感流淌于笔尖之时,也使语文课底蕴十足。

案例《诺贝尔》(片段2)

再读第二段文字。

师:“四个年头”说明什么?

生:可见诺贝尔发明炸药时间之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师:几百次的失败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场景?请你选择一次实验来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处境、经历的痛苦。动笔写一写,完成下列填空。诺贝尔的助手 。

诺贝尔的朋友 。

诺贝尔却依然 。

指名读一读你写的话。

反思:再拿《诺贝尔》一文为例,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读到诺贝尔在船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那几句话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次诺贝尔经历的失败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笔亲身去感受诺贝尔“毫不气馁”背后的艰险与不易。如果说在第一次解读“毫不气馁”时,学生读到的是诺贝尔血与泪的坚持,而第二次读“毫不气馁”则是读到了诺贝尔的步履艰难,几百次的失败,几百次从头再来,该有多大的信心与勇气的支撑,整整四个年头,此时的学习,已经激起了学生心中对诺贝尔的钦佩之情,也激活了学生的思想。此时,一个个学生仿佛就是诺贝尔的助手、朋友,站在他身旁,亲眼目睹着诺贝尔失败的痛苦,对信念的坚持,一个个变成了立体的人字,此时,主人公、编者、情境、读者合而为一,又将进行一番较深刻的对话。

三、反复品读,物我两忘

语文课,该超越文本,可不应该忘本。否则学生的思维是信马由缰,语文课也将走向“不像”。此时的回归,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回归,是实现了螺旋上升后的更高层次的回归。而经历了前两次的奠基,最后实行回旋朗读,就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个指导的过程,没有赤裸裸的告白,一切来得是那样的水到渠成。所以,认识到这一点,此时,教者再让学生读读课文第6-7小节的句子,学生的眼眶是充盈而湿润的,内心是激动而震撼的。

案例《诺贝尔》 (片段3)

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进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同学们,连起来把这两段文字再好好读一读。

反思:综观以上就《诺贝尔》一文某段落为例的朗读指导过程,朗读教学时教者紧扣关键句段,创设语境进行反复品读体会,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使学生与诺贝尔的人物形象贴得更近,甚至走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与他同悲伤,共命运。朗读教学在“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过程中游历,展现了一个梯级层次。教者并没有要求学生哪儿该重读,哪儿该带着“毫不气馁”的语气读。没有那种真情的告白与赤裸裸的语气指导,一切都是自然进行时,课堂方显得朴素大气而底气十足。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物我两忘,就是朗读已入佳境的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它是将一个个语言符号转换为有声有色的情感符号的过程。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特别是朗读,要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