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的初步思考

作者: 王伟

摘 要: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效益,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主干内容和基本观点的效益,是针对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剔除其成长障碍的效益,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道德责任感、生成健康道德人格的效益。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22-001

笔者认为,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材的有效运用上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

德育教材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科学规定,符合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的需要。因而,教师有效地利用教材,遵循德育教材备课、授课、课后引导,是取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的前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正是蕴涵在贯彻教材宗旨的过程中的。

所谓有效地运用德育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教师备课、授课要以教材为准绳,尊重教材。教师要以认真的态度研读、分析教材内容,找出重点、难点以及联系学生生活和思想道德实际的结合点、作业题的答案要点。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精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和课下引导。切不可抛开教材,另立山头。

其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补充资源。即引用必要的事例、故事等辅助材料,对教材重点进行延伸和拓展,防止照本宣科、机械照搬教材内容的倾向。教师只有利用好教材辅助资源,使教材的基本观点和主干知识得到生动具体形象的补充,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使学生在心态、语言和行动上参与德育课堂和德育实践,提高教学效益。

其三,教材的主干知识和补充材料之间必须彼此融合。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贴近教材、同教材内容统一的道德案例,才能使学生在道德灵魂上受到触动,在道德情趣上得到熏陶,在道德判断能力上得到提高,在对自己道德人格的设计上得到升华。

二、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上提高教学的效益

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中学生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动的产生离不开他们同老师、父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他们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学生的道德灵魂就是在这方方面面的关系中萌生和凸现出来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这些关系中的道德经验和体验,把握学生道德成长的脉搏。

从中学生成长的现实来看,中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受到的照顾越来越多,很少遇到困难。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无私给予,在学校享受着教师的默默奉献,并且往往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抓住这种种关系中的症结,做教育转化工作。使学生理解自己、老师、父母、社会、未来,尤其知道父母和老师的心愿及其辛苦,使其感恩、立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进而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有效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道德角色。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苏伯尔所说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

三、在教师厉行“三为”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

“三为”是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7期34页)教师之所以要做到“三为”,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亲师信道。如果教师不能赢得学生的亲近、敬爱,那么学生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就苍白无力。

教师坚持“三为”,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一切为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就是说,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在自己的心态、语言和行动上力行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释放自己的道德情感。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关爱,在亲近学生中教化学生,在学生的认可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共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要求教师经常总结教学得失。反思自己备课是否有不足;授课是否有误导;在教导学生了解道德知识的同时,是否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否提高了他们实际的道德水平;更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从而进行弥补。

其二,为了学生在一切方面的健康成长。这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学校道德、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把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打造学生的道德灵魂作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家庭中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在社会上尊敬邻里,履行社会公德,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在内心世界有坚强的道德灵魂,从而促使学生面向未来、全面发展。切不可仅仅把眼睛盯在德育课的课堂效果和学生考试成绩上。

其三,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说,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不作好生、差生的区分。不论学生的成绩优秀、“听话”,还是学习困难、“不听话”,都要公正地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四,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的目的在于体会学生的道德情感,弄清学生的道德困惑,理解学生的认识偏颇,发现学生的思维创见和精神火花,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参与度。这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道德升华、实现教学相长的要求。

我们深信,进行有效益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将使教师和学生在道德品质及其实践上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有意义的作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