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的对策
作者: 胡英群摘 要:发达国家近百年和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人才培养,特别是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开发型人才培养之根本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造就培养。在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应迅速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培养; 师资素质;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33-001
21世纪知识经济大趋势给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知识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又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大转变,即要求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中心。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师资队伍,知识创新人才大军需要高素质教师来培育。要整体提高教育水平,必须从整体提高教育师资素质入手。那么如何提高其素质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始终坚持把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
实现素质教育,其根本保证在于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科学文化扎实、知识技能强、身心发展健康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我们应将培训工作放在日常教育管理首位,要加强教师政治理论、时事政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帮助教师树立牢固稳定的敬业爱业、奉献自我的职业信念;强化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修养,重塑教育职业高尚形象;利用多种方法、途径,营造爱生育人氛围;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明确职业目标,实现“两全”方针;正确认识商品、货币大潮,自觉抵制不良思潮侵蚀。要激励政治上进,业务创新;要吸收卓有成就的优秀教师入党,并对其晋升、提干、重用、重奖表彰;要以务实态度拟定符合实际的政策,促进师资品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二、坚持把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放在培训工作的中心地位
人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开拓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说明教师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多,给予学生的养分就越多,培养出来的有用人才也越多,因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也就越大。这里,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多少,业务水平的高低,包含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问题,并由此构成了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教学技术高度发展的21世纪,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但从目前师资理论知识情况看,中老年教师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但在各门专业基础科学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大趋势下,他们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已不同程度老化。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虽未全面老化,但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站不高,看不远,不能深入浅出,具体表现为生搬硬套,难于举一反三,面对“素质教育”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严重制约技能才干发挥。渊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修养,总是构成教师综合素质的中心,因此,在培养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工作中,应该把全面、系统的强化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放在重要地位。
三、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放在培训工作的基础地位
教师教学工作技能一般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它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教师是否具备任教素质的重要的条件。它是教师利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利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软件,组织指导课外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教学行为。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软件的现代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设计、批改作业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在现代教学技能中,中老年教师整体素质尚嫌不足,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缺陷就更为突出,这方面的要求在传统的师资素质培养过程中被严重忽视。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在构筑教师整体素质时,应把这一任务摆到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的全局性战略地位上布置实施。教育行政领导可考虑从教学设计技能、运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设计批改作业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六大块单独细研深酌,制订措施,以期取得最佳实施效果。
四、着力营造宽松、谐和、奋进、向上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素质、稳定教师队伍有着“加速器”和“稳定器”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人群中普通而特殊的群体,总是工作、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校园环境之中。人的素质不是生来具有而是后天环境熏陶培养的,什么环境自然熏育什么素质的人,特定环境造就培养特定素质的人。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环境对培养提高知识创新人才的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要营造基础教育内部的良好环境,首先应着力营造其内部良好的激励氛围,就是要造成教师职业奉献、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身手、实现宏愿、创新知识、忠诚本职、勤奋深研专业知识、苦练教学技能、用爱心培育人才新苗的内部环境;其二,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教学条件;其三,消除对教师不信任、不重用、不培养、不团结、不依靠的极左余毒,克服教师使用中的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重亲疏关系、轻品德贡献的倾向;其四,根除评职称、晋升中的论资排辈做法,改变多劳不多得的分配原则;其五,热情关心、爱护、尊重教师,对有缺点错误的老师,既要实事求是地给予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不敷衍塞责。
参考文献:
[1]刘瑾.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经营管理者, 2010,(18)
[2]费治全.论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周金.浅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J].职业,2010,(32)
[4]王守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J].外语界,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