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学习目标,有效促进数学学习动力

作者: 王芸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动力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原因分析进行了对于调查对象的学习目标的干预,通过干预,了解到怎样才能真正地促进数学学习的动力,也因此,总结了一整套关于数学学习动力促进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干预; 数学; 学习动力; 有效;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25-002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反思,只为解题而解题,往往就是为了做出题目而进行思考,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反思,也从来不会去请教老师,更加不会对老师教学成果产生怀疑而与老师之间形成彼此探讨的过程。因此在讲解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索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且要尽量运用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够真正令教学的目的得以达成。我校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良好结果,所以本文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虽然有的学生有学习能力,但无心专注于学习,有畏难情绪。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并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但是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主要是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怎样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真心热爱学校学习生活,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做到乐而学之?为此,我校在2011年3月利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全体学生作了有关学习目标现状的调查。结合社会、家庭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努力拓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的渠道,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我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把调查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的问题

在问卷中有几道问题是关于学生对于教学中课程有无兴趣的研究,在学生的问卷回答中,研究者发现,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于政治、英语和数学的学习。对于英语无法引起兴趣是因为和我们目前的语言体系差别太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用习惯相差太大。理科中只有40%学生对数学保持了良好的兴趣,最不喜欢科目选择中有25%的学生选了数学。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内容枯燥,如果数学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都比较乏味,学生无法从教师刻板的讲述中获得很形象的感觉,那么也就无法得到很深刻的理解了。而68%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可以改变这个局面,所以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教师必须认真备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授课技巧,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

2.对学习目的和过程的认知特点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提高修养。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不管是我们调查样本教学的任何阶段,都无法得到这样的结果和目的,我们的多数同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而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表1表明,无论是高年级阶段或是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均有80%到90%的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只有5%-8.0%的同学读书是为了能够真正的获得知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是为了消遣而学习,这种动机从很大部分来说是不正确的。

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主要是来源于考试的压力,这种动机当属于外部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外部动机对学习行为的指向和维持没有内部动机持久。由于考试而引起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外部动机,它首先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引起不快的感觉,一旦可能,学生会尽量回避这种行为。这样的学习动机来得快,消失得也快。那么在学生对于教学的认知体系中,就会着重对学习本身的背记,而不是灵活地运用。这样一来,认知的动机和方向就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这样看来,学生以这种态度对待学习,是不会把它当作赏心乐事的,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论如何,要想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维持长久,其关键还在于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一种教学思想,其实质在于调动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积极性的同时,并进行教与学工作的良好开展。对于学生来讲,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到深的,所以,教师要想课堂效果好,还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引领学生逐渐走进知识的殿堂,对数学教材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而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对难度知识的浅化,让学生更容易对所讲知识的把握。教师在课堂上的练习设计应以一般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解决为最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对难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使得学生从易到难、从浅入深逐步地进行理解,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掌握规律,把握要领,逐步地突破难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数学公式、定律及重要概念的记忆,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话进行表述。教师还应该在中学数学的规律和概念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时向学生传授一般思维的解题方式,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得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锻炼,引领学生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对数学逻辑知识进行掌握。

3.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基本的主动性,基本就是在课堂上听讲为主,回家主动学习的学生不多。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两表看出学生的态度和平常的阅读情况。从统计结果看,高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高年级学生学习情况明显优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但为何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部分初三学生表示初三学业尤为繁重,为应付各会考科目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理会课外阅读。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

但无论是几年级的学生,“喜欢课外学习”和“课余经常阅读”的同学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小,“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同学却至少占60%以上;在课外“一般不阅读”或“偶尔阅读”更是高达83%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多数学生对课外学习和阅读持一种冷淡态度。

此外,在问及“教学的授课方式”、“你最容易接受知识的方式”这一类问题时,调查问卷所发放的学生中60%以上同学选择了“以教师讲解为主”,只有少数学生反映“有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师生交流”等。可见,讲授方式的单一和呆板,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可能也是造成学生兴趣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讲忽视学生接受情况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从要我学实现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定位,将关注的焦点从单纯的知识讲解量转到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上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量变少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也相应减少了,相反,教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教学任务,不但要对教学程序和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还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全面的考量。

4.家长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

调查中发现,回答最能提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中,他人的表扬认可是占据了首位的,说明激励已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在教学整改中,通过激励,学生很多已经开始对于学习有了主动的兴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对于奖励的类型的分析时,我们发现,学生认为最好的奖励是父母的肯定,其次是奖品、精神鼓励,这就说明家长在课余对于学生的鼓励,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在对部分教师及家长进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关心的。而学生在学习中最怕的是家长的批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方面。学生从家长身上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包括学习态度,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部分家长的急切心理及其专业知识的欠缺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适时而细致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并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伊树江.分层次教学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陈雪强.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教学对策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林正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4]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5,26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