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资源特色 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作者: 王海艳

摘 要:本文论述了美术课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何充分发掘本土资源,开发美术课校本课程,充实原有美术课本,促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地方性,更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增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资源; 地方人文; 美术;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44-002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我认为其目的和指向就是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立足地方实际,挖掘资源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国家课程,把教学内容中单纯地技巧训练提升到对美术文化学习的高度上,促使教学活动具有地方特点,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增教学效果。关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的体会是要从实际出发,要在深度挖掘地方资源中进行。

一、从地方人文资源的挖掘中,促使学生增强“家乡美”的情感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决定了美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珍惜文化遗产,尊重人类的文化创造,成长为懂得传承文明、品德高尚的人。因此,美术课程资源能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人文资源,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笔者的家乡——江苏宜兴,素有“陶都”之称。宜兴紫砂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烧制陶瓷,紫砂陶器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成为工艺美术领域的奇葩。紫砂工艺是集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是宜兴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结晶。作为一名宜兴人就更有必要去深度了解与关注这一民间遗存。

校本案例:《泥土的生命——陶瓷的艺术》

这是一节幼师一年级的欣赏课。课前,让学生搜索紫砂陶艺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对紫砂陶艺有了初步了解。课上,教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纵览紫砂的起源、发展和展望,讲解紫砂泥的独特性、紫砂制作的工艺流程和烧制的过程,以及紫砂工艺的艺术成就等。其间,学生们畅所欲言,一反欣赏课一言堂的惯例,有的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生长的地方就是故时烧窑旧址,给大家展示图片资料时候,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的学生的家长、亲戚就在从事陶瓷工艺制作,他对陶瓷制作的过程非常熟悉,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绘声绘色地描述,许多学生流露出羡慕之情。再去欣赏一张张精美的紫砂作品,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得,倍感亲切。这节课学生们收获很多,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家乡的陶瓷艺术文化,更萌发了传承人类文明的情感。

宜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是有名的“教授之乡”。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嵒、范保文、吴大羽、徐秀堂等都出自这块秀水沃土。校本课程中我们有专门宜兴籍艺术家的介绍与大师作品的赏析,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在学生中都是耳熟能详的,“悲鸿精神”一度在书画爱好学生中传诵。吴冠中许多描绘家乡风貌的佳作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促使学生增强了“家乡美”的情感。

二、从地方自然资源的品赏中,帮助学生提升“自然美”的感悟

宜兴地处太湖西岸,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境内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翠竹连岗接坡,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的海洋”之美称。宜兴亦是江南名城,多古桥,时至二十一世纪今日,仍有古桥百余座,连接着历史和今天。这些随手可得的溶洞奇景、碧波山峦、江南古镇都是不可多得的美术资源,蕴涵着深厚的吴文化意蕴。

校本案例:《家乡的古桥》

这是一节幼师二年级的综合课。宜兴的古桥,点缀在青天碧水之间,一座桥就有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这些桥或许承载了学生们儿时的记忆,这些桥或许仍静卧在学生的家前屋后,这些桥或许以往走过多少新娘花轿……然而如今他们像垂垂老者,你还会感觉出他的美吗?教师从桥的故事入手,激起学生主动去寻求、去探究桥的历史与故事的求知欲,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用摄影来记录古桥的年迈,用想象来绘制古桥的神话,用线条来表现古桥的沉寂,用手工来表达古桥的敦厚。学生的作品虽不是很精致,但是学生们都一个个地沉醉在自己的创新过程中,他们的作品里透露着对古桥深厚的感情。一节原本简单的绘画摹拟课变成了一节综合性的美术创作课。学生以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将无限的自然造化浓缩到有限的校园里,又将有限的校园延伸到无限的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并美化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从地方手工艺术的亲历中,引导学生领悟“人文美”的方法

学校与社会互相依存,民间艺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对这些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将对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手工紫砂陶艺是宜兴传统的制陶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异纷存彩、经久不衰。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把家乡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去陶艺工作室,实地观看工艺师们制作陶艺的过程,并聘请专职老师亲自传授制陶方法,讲授艺术作品设计的深刻内涵,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天地。许多学生说:上完这样的课再来观赏一个个幽雅古朴的茶壶,才真正懂得这些民间艺术的内涵。自己再来动手制作,仿佛自己就是工艺师,做起来特有意思。确实,民间艺术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历代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把这些传达给学生,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区域文化,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审美体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懂得并热爱这一切,这是一名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从校内美术资源的开发中,激励学生拓展“创造美”的能力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内课程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我们利用学校建筑物的门厅、回廊、展示栏、教室墙壁等空间区域,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学校每学年都会为毕业生举办美术作品汇展。另外学校的艺术长廊会定期展览出不同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这样的展览一是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美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这种形式贴近学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使美术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三是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相启发,可以激励学生拓展“创造美”的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途径。我校把每学年的五月份定为校园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海报、书法、绘画、泥塑、剪纸等比赛项目,学生通过比赛,一方面提高了美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学生爱校、爱集体的意识。

总之,地方性课程资源是一个有着丰富底蕴与不断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宜兴古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