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演绎科学精彩课堂
作者: 王秀荣摘 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尴尬的场面:学生要么启而不发,要么提出一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要避免此种现象发生,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关键词:引导; 发现问题; 演绎;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01-001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竭力启发着学生,并期待预设中的问题能从学生的口中提出来。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们要么启而不发,要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发而不可收,提出一些在课堂内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泯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极其不利。
要避免上述尴尬场面的出现,演绎科学精彩课堂,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提出能够操作的、有特定指向的科学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的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并引发他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兴趣是探求新知时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自主探索的最活跃成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来。例如:笔者在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时,当教师和学生分别把一个鸡蛋放到一杯水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鸡蛋是沉而老师的鸡蛋却是浮时,感到很意外,就很容易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中去发现并提出“鸡蛋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在做出“可能与鸡蛋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鸡蛋的轻重有关”“可能与水的不同有关”等问题后,井然有序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二、利用实验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表象的水平上,利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不但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技能。比如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笔者在课的开始时为每组准备一辆小车、一根软皮尺、几个垫圈、几个砝码、玻璃、毛巾等。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然就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与拉力的大小有关、地面的光滑与粗糙有关、车上物体的重量等因素有关的问题,并积极参与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使每个学生不仅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都被自然地卷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并积极地设计了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使实验目标更加明确,探究效率更高。
三、利用研讨交流拓展问题
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对所探究的问题也就会有自己的思考了。这时,他们最渴望的是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讲出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虽然,学生的认识可能是片面认识甚至错误的想法,教师要把这当作科学探究中的珍贵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挑起学生争论,让一些核心的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显露出来。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通过互相补充与启发,从繁杂的感性认识中,抽取本质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考。
如教学《观察水》一课,学生在研讨水的性质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水的颜色是白色的,有的学生认为水的颜色是无色的。面对出现的矛盾,我没有立即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再去观察比较“白纸和无色玻璃的颜色;白纸和水的颜色是否相同”。通过再次探索,学生自己发现了事实:水是无色的。
但要想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让“提出问题”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每位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勤于观察思考,乐于分析反思,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演绎出科学课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