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熵”的教学设计

作者: 张宇

摘 要:注意从思想性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彰显物理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较小的学习代价下有较大的收获,研究“熵”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物理教学; “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13-002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关熵的内容几乎从未涉及,教师们普遍认为熵的概念晦涩难懂,害怕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再加上考试不可能出现,不愿意对其补充、拓展,这使热学部分的完整性有所缺失,极具有学科教育价值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给教学留下遗憾。然而,在新课程的视角下,尽管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储备不足而对熵的概念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但它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甚至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极好素材。

一、重视过程体验

人们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最初认识来源于长期的实践,为了使学生对此有更深的体验,使其更好地接近和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师:将一杯开水放在桌上,过一段时间水便冷却下来接近室温;将一块冰放在桌上,过一段时间冰便会融化成水并逐渐接近室温。这两个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都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称性是许多物理规律的一个重要特性,那么,会不会有相反的过程存在呢?在室温下,一杯水过一段时间会自动沸腾起来;在室温下,一杯水会自动地结成冰块。常识告诉我们,这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但这些过程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

一盆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汁,顺时针搅拌100圈,会看到什么现象?再逆时针搅拌100圈,会看到墨汁重新聚集成一滴吗?常识告诉我们,绝对不可能。

同学们还可以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生:战争中,一枚炸弹击中一间小木屋,木屑纷飞;又一枚炸弹落下,结果……小木屋轰然重现。

生(哄堂大笑):怎么可能!

……

师: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一些过程随处可见,但它们的逆过程绝不可能发生。可这些逆过程都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但显然都不可能发生。这说明一个热力学过程能否发生,热力学第一定律并非唯一制约因素,因为它不能解决方向性问题,于是人们意识到一定还有一个制约着物理过程发生方向的规律存在。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课程标准》希望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在教学中就是在系统和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同时,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例如,为使学生正确理解熵的概念,教材举出了扑克牌顺序、气体分子运动、搭积木等例子,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求出各种情形下微观态的个数,引导学生将事情发生的几率与各种情形微观态的数量相联系,归纳出“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有序→无序的方向进行”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地归纳引导:

师:你能排出同花顺吗?

生:当然能。

师:你能每次都排出同花顺吗?

生:当然。只要让我看牌。

师:你能让所有气体分子全部都出现在汽缸的左侧而不是右侧吗?

生:可以。用活塞推。

师:你搭积木每次都能搭成一座小屋吗?

生:上幼儿园时就能了。

师:那你凭什么说自然过程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呢?

生:……

师:你随手撒牌能撒成同花顺吗?

生:不能。

师:如果置之不理,气体分子会聚集在汽缸的左侧而右侧保持真空吗?

生:不能。

师:如果随手乱扔积木,你能搭出小木屋吗?

生:不能。

师:现在你怎么理解“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有序→无序的方向进行”这句话?

生:这句话是有条件的,条件不是干涉系统。

师:漂亮!简言之,自发!

三、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在教学中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身边常见的现象和例子说明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提出克劳修斯表述时,可以运用气体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同学生一起研究冰箱、空调制冷、制热的原理。在提出开尔文表述时,查询资料,列举各种热机的效率,进而分析一些著名的第二类永动机。这些分析能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学增加亲切感,减少距离感,消除恐惧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四、作超越物理学范畴的拓展、挖掘

学习物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物理学认识世界,促成思想认识上的飞跃。

熵是如此的重要,以至其内涵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进入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环境科学、化学甚至人文科学领域。熵决定了宇宙向何处去,熵决定了某项计划是否可行,熵甚至可以度量一个企业团队的活力。向学生展示这些,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种影响甚至改造,这正是“熵”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如下教学片断为例:

师:人和构成人的等量的化学物质,谁更有序?

生:人。

师:那么,人的生长过程中,系统的熵怎么变?

生:减少?

师:不是说熵增加的吗?难道人的诞生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师:不是说熵增加的吗?难道人的诞生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生:熵增加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孤立系统,人不是孤立的,人与外界有物质交换。

师:你找到问题的关键了。生命的出现、物种的进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表面看来这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其实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熵增加原理。生命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新陈代谢使有机物分解、生命体衰老,物质结构从有序变为无序,熵增加;另一方面生命体从外界摄入食物、水,在体内进行各种生命物质的合成,物质结构从无序变为有序,熵减小。青少年期,总体熵减小,老年期,总体熵增加。

动植物食物是人类负熵的来源,那么动植物负熵从何而来呢?地球生命的原动力在哪儿?

生:太阳。

师:从这个角度,同学们如何去理解人口无限膨胀会导致人类灾难?

生:太阳能是有限的,所以地球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多了就没吃的了,所以我们要搞好计划生育。

(生大笑)

师:确实如此。

人类对熵的认识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科学研究史,也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因此,熵已不仅属于物理学范畴,甚至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熵是一种世界观。作为践行新课程的物理教师,我们有必要将这种观点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并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