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一加强”模式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作者: 金洁 董淑国 杨光

摘 要:“三带一加强”模式学生党支部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创新,新模式的探索,将会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支部; 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135-001

高校学生党支部既是高校学生中最高层次的组织,又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不断创新学生党支部体制和机制建设,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分析

1.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在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下,其党建工作的大环境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也面临着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生源的素质逐年提高,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在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如原有的学生党组织基础薄弱,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发展党员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工作的力度、细致度、准确性不到位;学生党员比例偏低,难以在群众中形成较显著的模范效应;政工干部队伍相对薄弱,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2.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党建工作目标不够明确。由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原有组织基础相对薄弱,而学生党建工作者又往往身兼数职,难以对支部建设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支部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党建工作往往缺乏明确细致的目标,监督、激励、考核等运行机制也不够完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

2.2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弱。高校各年级各专业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特点,以及打破班级格局的宿舍模式,导致学生党员流动性较大,很难保证党支部集中组织生活的时间,而组织生活又存在不考虑大学生实际需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理论说教多、实践锻炼少等不足之处,再加上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相对松散、少数党员先进性意识不强等等,种种因素影响了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3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不明显。高校各院系的学生活动大部分由团总支、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组织,以学生党支部为主导开展的活动比例较少。因此,在党总支中承担党务工作的党员干部鲜有机会参与到实践锻炼中,而是消磨在一些常规、琐碎的事务中,他们的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无法得到有效加深,自身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和提升,在学生党员和群众中的影响力逐步降低,骨干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二、增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1.“三带一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的提出

在深刻分析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即“三带一加强”模式,实行“教工党支部带学生党支部、教师党员带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党员带低年级学生,加强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具体如图:

首先,在教工党支部中按照专业设立党支部,同时,在学生党支部中按照专业设立党小组,由同一个专业的教工党支部担负该专业的学生党小组的指导任务;其次,建立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的交流平台,让教工党员以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党员;再次,打造高年级党员与低年级学生的沟通渠道,促进低年级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以“三带”为手段,从各个层面切实加强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2.“三带一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教工党支部的带动使学生党支部工作方向明确。以教工党支部带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党支部中按照专业设立党小组,让学生党员参与到教工党支部的部分活动中,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学习、明确党支部的工作方向,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2教工党员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党员学有榜样。通过建立一个让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充分交流的平台,使得更多的学生党员走近老师,实实在在地向老师学习。同时,教师带着学生去钻研、去实践,逐渐形成以学生研究、探索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指导模式,在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专业学习和实践等各方面,学生党员都能够学有榜样、学有所获。

2.3高年级学生党员的引导作用增强了学生党支部的活力。高年级学生党员主动与低年级学生分享成长历程,以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亲自带领师弟师妹参加课外实践,传递党员创新、进取的精神,比起说教式的学习更为行之有效。同时,也能为学生党总支更好地挖掘、培育人才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三带一加强”模式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索和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对这一模式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和难题值得深入探索。如:如何建立起优秀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如何增强组织建设、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如何加强对学生党员各方面素质的后续培养?等等。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以后的探索中,进一步突破这些难题,建构起更科学、系统更丰富、适应性更强的学生党支部,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2010年度党建思政及学生教育管理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it-dj-201004。

参考文献:

[1]马宁.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发展教育的问题探究[J].考生周刊,2009(52):190-191

[2]王义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42-44

[3]晏莉.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基层党支部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209-2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35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