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范仲淹画像考证

作者: 韩飞

摘 要:画像“冠戴”考证;画像“配饰”考证;画像“朝服”考证;画像“朝笏”考证;画像“官品、年龄”考证;画像“朱印、奉祀”考征。

关键词:范仲淹; 画像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64-001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尽管有的学者在编撰有关范仲淹的历史、文学著作、电视剧、辞书以及建造范仲淹纪念馆、修葺遗迹时,都会考虑寻找并引用比较可信、接近真实原貌的范仲淹画像,但遗憾的是,未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致使有关研究范仲淹的著作中,用作插图的画像以及一些雕塑有失真之处。

明代无名款范仲淹画像现藏南京博物院,画像纸本染色,左上角钤朱红篆书八字方印:“子子孙孙永远供奉”;画高75.4厘米,宽28.9厘米;画像为半身,右肩至袖口因年久剥蚀。范仲淹头戴貂蝉冠(黑色),额花顶尖隐约尚可见三道冠梁;冠前呈博山状,涂金银额花,其上加附貂蝉笼巾,左后插貂尾。冠梁间缀金簪罗花,鲜红戎耸,挺过冠顶。

一、画像“冠戴”考证

冠为中国古代帝王与官吏戴的礼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宰执百官其头冠各有品从。”

1.“进贤冠”

“进贤冠”始于两汉,继于魏晋,盛于唐宋,废于元代。进贤冠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因文吏、儒士有向上引荐能人贤士之责,故名。

2.冠梁

梁,象征显示官品地位、有远游之意。《汉杂事》:“远游冠之制,太子诸王服之。”范仲淹画像的梁冠为三道冠梁,梁额加博山、金蝉”。

二、画像“配饰”考证

1.金蝉

《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冠饰。金取坚刚,蝉取居高饮洁。”南朝·梁江淹《萧让剑履殊礼表》:“金蝉緑绶,未能蔼其采。”《北史·魏任城王云传》:“高祖、世宗皆有女侍中官,未见缀金蝉于象珥,极鼲貂于鬓发。”宋·张孝祥《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居玉铉,拥金蝉。”有诗云:“太子着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范仲淹画像前附貂蝉一枚,以玳瑁做成蝴蝶状,应左、右两侧应各三枚(只显右三枚),以黄金制成蝉状。

2.博山

博山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是,故名。《隋书·舆服志》:“天子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案:“冠高九寸,形正竖,顶少邪却,后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高山。”故《礼图》或谓之高山冠也。《晋起居注》,成帝咸和五年,制诏殿内曰:“平天、通天冠,并不能佳,可更修理之。”虽在《礼》无文,故知天子所冠,其来久矣。徐氏《舆服注》曰:“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徐爰亦曰:“博山附蝉,谓之金颜。”范仲淹画像冠前呈博山状,涂金银额花,其上加附貂蝉笼巾,左后插貂尾。

三、画像“朝服”考证

朝服是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朝服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宋史·舆服制四》:“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裥,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宋代大诗人梅尧臣《送李殿丞通判处州》:“拜官将近亲,不畏千里险。鸿雁正来翔,竞看朱服俨”。宋代规制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方心曲领”至迟从汉代开始,官员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在外衣领内衬上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意为免得内衣衣领拥起。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领是在中单上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

四、画像“朝笏”考证

朝笏,亦名执笏、笏简。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宋史·舆服制五·诸臣服下》:“执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圆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廷赐绯、绿者给之。”

五、画像“官品、年龄”考证

建隆四年(963),范质与礼官议:“裤褶制度,先儒无说,惟《开元杂礼》有五品以上用细绫及罗,六品以下用小绫之制。注:案令文,武弁,金饰平巾帻,簪导,紫褶白袴,玉梁珠宝钿带,靴,骑马服之。金饰,即附蝉也。详此,即是二品、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蝉之数,盖一品九,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又侍中、中书令、散骑加貂蝉,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查阅《范文正公全集·年谱·事迹》:大中祥符八(1015)中进士,历任司理参军、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二品)、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等职,又曾任、一县、一军、两府、十二知州地方官。明代无名款范仲淹画像头戴貂蝉冠(黑色)、三梁、冠左右饰六枚犀或玳瑁蝉,御玉鼻,左插貂尾;身着绯罗袍,双手执象牙质朝笏,据宋制配饰其官品至少为四品以上,其年龄应在45-55岁之间。也许有学者提出质疑:画像加附金饰貂蝉笼巾,与范仲淹的官品不符。《宋史·舆服四》云:“三公(二品、三品所配弁之制)、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貂蝉笼巾、金饰附蝉)进贤冠而服之。”然而,笔者认为,因此《画像》无名款,《画像》主人翁跨越宋元明三朝,画师对宋代的冠帽、官服、配饰以及图像人物的官品、生卒应该谙熟于胸。由此推测,《画像》有可能为宋代图绘,明代中晚期临摹为是。

六、画像“朱印、奉祀”考征

从无名款范仲淹画像左上角“子子孙孙永远供奉”朱红篆书八字方印分析,笔者判断,这幅画像可能是明代范氏后裔为范氏宗祠供奉画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