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作者: 李紫烨摘 要: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喀什维族不同层次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历史的根基性导致了喀什维族表现出极高的民族认同,在国家全方位扶持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青少年教育缺失等现实工具性的共同影响下,喀什维族的国家认同有所波动。我们应该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同质性的国民文化、加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调适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提升国家认同,进一步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喀什维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65-002
一、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认同的多层次性
认同“只有在可行的根基基础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时才会产生”[1],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特定场景的不一样,我们也许会强调一种认同,但这并不代表其他认同的不存在。正如卡尔梅拉·利布金德所说的,“只有极端的社会情况……才会使人只剩下一种身份”[2]p22。个体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认同的多样性,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的两种不同层次的认同。
1.历史记忆——维族民族认同的纽带
民族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维族,并不是一个从古至今一成不变的民族,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多次征战、王朝更替、民族融合,直至16世纪初,才建立了统一的王朝,随之确立了10世纪就已经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最终结束了宗教信仰不同、分而治之的局面,为近代维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不断的融合,维族逐渐固定了共同的地域,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沿袭了共同的习俗,确立了共同的信仰,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这些关于“我们都是维族人”的历史记忆,在其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维族民族认同的纽带。
2.现实归属——维族国家认同的根本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理想信念、国家主权与领土等的认同”[3]。历史上,维族人对国家是没有概念的,更谈不上认同,这与统治者利用少数民族上层对边疆地区进行治理的政策有关。维族人对国家的认同是建立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之上的,维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维族人实现了当家作主人的愿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他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维族人对国家的现实归属感增强,“国强则民强”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个维族同胞的意识里,他们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喀什维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现状的原因
沃特斯说,“认同是一个历史变量,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流动”[4],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现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根基性导致了民族认同的提高,又有民族区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青年教育缺失的工具性左右着国家认同。
1.根基性导致了民族认同的提高
喀什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域非常封闭,人们只在自己的狭小地域里活动,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只关心本地民族内部的事情;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喀什地区维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2.16%,其他民族人口共占7.84%,[5]而且其他民族绝大部分居住在城市或者更加偏远的地区,民族单一性特征明显,更容易形成对同一事物高度统一的认可;维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宗教生活是喀什维族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信仰的同一对民族认同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民族成员普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生活支撑,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无差异性更容易使喀什维族人产生民族认同。封闭的地域、单一的民族、统一的信仰、共同的生产方式、几乎无差别的生活水平导致了喀什维族人的民族认同不断提高。
2.工具性导致了国家认同有所波动
2.1国家全方位扶持政策导致了国家认同的提升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自治机关结合本民族区域特点制定方针政策,加快民族自治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政策涉及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鉴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薄弱实施高考考生适当加分政策等等。喀什“经济开发区”地位的最终确立,标志着国家将喀什纳入到了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国家还加大了对喀什地区“点对点”的扶持政策,加快喀什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使喀什维族人得到了实惠,切身体会到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喀什维族人的深层次意识中,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提升了喀什维族的国家认同。
2.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国家认同的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喀什随处可见全国各地的生意人,他们享受着商业化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喀什的维族人不仅在本土上失去了商品经济的竞争力,甚至在竞争工作岗位时都要受到外来民族的排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喀什维族人有一种本该自己得到而被他人“剥夺”的感觉,“尽管可能地位、物质和社会在绝对意义上都在进步,但他们还是很在意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他们的进步如何”[6]。喀什维族人的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意识,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而这种非正常的、畸形的民族认同导致被“边缘化”的一部分人感到失落、无助和绝望,进而有可能发生报复社会性质的冲突,解构着喀什维族人的国家认同。
2.3青少年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国家认同的模糊不清
北京师范大学常宝宁博士主持的《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结论——学生年级的高低与其国家认同成正相关。国家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喀什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喀什维族人的文化水平;但是由于喀什地区教育资金短缺、师资力量匮乏、双语教育滞后等客观原因,加之当地风俗习惯、人们传统思想等主观原因,很多维族青少年并没有在学校完整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维族青少年一代来说,过早地步入社会,更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使其三观发生根本性颠倒。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喀什维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我国的基本国情、法律常识、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缺乏了解,使喀什维族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模糊不清。
三、调适民族认同,提升国家认同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决定着认同的多层次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长期并存不仅是世界真实的历史,也是我们真实的未来”[7],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调适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尊重国家利益、承认自己国民身份的前提下,引导并调适民族认同,提升国家认同。
1.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在缩小收入差距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过渡型社会满足新渴望的能力的增进比这些新渴望本身的增进要缓慢得多,结果在渴望程度和生活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这一差距就造成社会颓丧和不满”[8]。在发展喀什经济的过程中,单纯的资金投入、内地劳动力的援助,对削弱甚至消除喀什维族“被边缘化”的意识不会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我们应着眼于缩小喀什维族和其它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加强喀什与内地经济联系、内地发达省市对喀什地区点对点支持力度的同时,要秉承“缩小差距”的原则,无论是在资金支持、技术指导,还是在政策倾斜上,都要结合喀什地区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当地维族人发展本民族特色产业,并尽可能为当地维族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喀什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十年间提高了三倍,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三倍,意味着在广大农村地区深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农牧民虽然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力度不够,农牧民医疗负担依然很重,应进一步完善喀什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应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尊重维族亚文化发展的同时重在构建国民文化
生活在南疆地域的喀什维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当地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在内地居于主导地位的汉文化发生着碰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伊斯兰宗教、特殊的风俗习惯等等。这种居于次地位的维族亚文化不应也不可能被消除,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维族亚文化可以任意发展,我们更需要在维族亚文化之上构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民文化。
构建高度同质性的国民文化,处理好维族亚文化和国民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维族亚文化和国民文化平行发展,也不应该是消除维族亚文化、发展高度一致的国民文化。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把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多元文化融入到宪法精神基础上的盎格鲁文化中的“大熔炉”模式,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大熔炉”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喀什维族的特殊地缘环境,应该在各民族文化(尤其是维族亚文化)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构建高度同质性的国民文化,国民文化的构建以各民族文化为基础、支撑和来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两者发展的同向性和一致性,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通过双语教育加大对喀什维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
近年来,喀什的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完整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我们今后的工作应继续加大对喀什维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执行力度,当然其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首先,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使喀什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和内地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环境;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的学习工具,尽可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经济负担;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为喀什边远地区的教师和到边远地区服务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国家在提高在校教师各方面素质的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毕业大学生、内地教师到边远地区支教、任教。再次,完善双语教育制度,扩大普通话的普及程度:由于“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 [2]P132,所以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扩大普通话在学生中间的普及程度,让学生在校交流尽量使用普通话。如果有条件,则要支持更高层次教育机构的建设,等等。
提升喀什维族的国家认同,还要规范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历史文化教育:认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使维族青少年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宣讲三股势力破坏喀什稳定和发展的客观事实,使维族青少年认清民族主义的本质面目,培养维族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其次是国情教育:了解国家的各方面的现状,在培养维族青年国家自豪感、自信心的同时,让维族青年有国家忧患意识、为国家服务意识,提高维族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再次是法制教育:对维族青少年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使其在重大问题面前分清立场,避免被民族分裂势力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1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莫红梅.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J].教学与研究,2010(9):37-43
[4]热米娜·肖凯提.南疆族群认同根源另类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38-42
[5]中国新疆喀什政府信息网http://222.80.80.5/index.aspx
[6]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50-153
[7]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6):16-25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