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图方法入手 解决气候分析难点
作者: 董勤摘 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是初中地理教与学的难点,特别是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特点的分析,往往是教师说不清,学生搞不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对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方法的指导,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地理教学; 气候分析难点; 读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36-002
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的是以某一时段(日或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在分析该类曲线图时,只要教会学生方法,判读起来就比较简单了。以下图为例,读图
方法为:第一步,看坐标。气温变化图有横坐标和纵坐标,引导学生看坐标。图一的横坐标的单位为月份,从1月~12月,很明显是以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而纵坐标单位为℃,反映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所以这是一幅气温年变化曲线。而图二的横坐标是0~24时,反映的是气温日变化。第二步,读极值,极值的意思即最高、最低的数值,不管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都可以通过曲线的波峰或波谷找出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当然在读数值时,用直尺瞄准(如图中虚线),可以减少误差,提高精确度。直尺指向纵坐标,可在纵坐标上读出最高和最低的气温值(℃);直尺指向横坐标,则可以读出气温最高和最低出现的月份或时间。在年变化曲线上,读出极值后,根据极值出现的月份,还可以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以及其所处的陆地或海洋。若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所处地点为北半球的陆地或海洋;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月份,则所处地点为南半球的陆地或海洋。第三步,算极值差。把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算出来,图一即得出气温年较差;图二则得出气温日较差。在年变化曲线上,根据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或气温变化曲线的形状起伏大小变化,可以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若气温年较差较小,气温变化曲线较平直,而且绝大部分月份气温在20℃以上,判断为热带;若气温年较差较大,气温变化曲线波动大,而且气温有高有低,四季分明,且最低气温在0℃以下,则判断为温带,满足以上条件,但若最低气温在0℃以上,则为亚热带;若气温年较差较大,气温变化曲线波动也较大,而且绝大部分气温在0℃以下,甚至更低,则为寒带。以上判读,整理一下,可归纳成下表: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气温变化曲线判读中,要特别注意几个刻度:20℃、0℃,因为它们分别是高温和低温的界定。高于20℃为高温,全年在20℃以上为全年高温,属于热带,几个月份高于20℃,则为温带,而且这几个月份为夏季;低于0℃为低温或者寒冷,全年都在0℃以下或者更低,为全年低温,属于寒带,个别月份在0℃以下,则为温带,而且这几个月份为冬季。
降水量柱状图反映的是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年内季节变化,而分析降水量柱状图时,也可以用一看、二读、三算的方法来判读。以上图为例,一看坐标。降水量柱状图也由横坐标和纵坐标组成,横坐标代表的是月份,纵坐标表示的是降水量的多少,单位是毫米(mm);二读极值,读出降水量较多的几个月份和降水量的大小,判断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三算极值差,从极值差的大小或者柱状高低的差别判断年降水量分配的特点是均匀还是不均匀。和气温变化曲线一样,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中也要注意几个刻度,特别是100毫米(mm),它是多雨的界定。各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可判断为多雨。像上图三,各月降水量比较均匀,所有月份的降水都达不到多雨(100毫米),但也不属于少雨,所以属于常年湿润型;如图四,各月降水量分配不均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7、8月份,且降水量都超过100毫米,即多雨,所以该地属于7、8月份多雨,若该地是北半球,则属于夏季多雨型,若是南半球,则属于夏季少雨型。用上述方法进行判读,并结合降水特点与气候类型的关系,整理归类,归纳如下表: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通过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也可综合分析得出气候的特点,并判别气候类型。以下图五、六为例,判别步骤依次为:一看气温变化曲线判断所属的温度带。如图5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为热带,气温特点是全年高温。二看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特点。如图5降水量均匀,各月降水量几乎都在100mm以上,降水特点为全年多雨。三综合得出气候特点,并判断气候类型,图5所示为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图6为例,仍然可以用三步分析法。从气温变化曲线看,图6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
四季分明,气温特点为夏季高温(超过20℃),冬季低温(低于0℃)。从降水量柱状图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雨(超过100mm),冬季少雨,可判断为季风气候,因为只有季风气候的降水集中在夏季,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综合判断,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只要学会了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学会读图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就能判别气候类型,总结气候特点,从而使气候这个难点不难,所以重视地理教学中读图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对解决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有较大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6,31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