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 王秀敏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营造和谐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解答学生疑问,以老师为主导。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精神,巧用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新教学; 课堂效果; 焕发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50-001
一直以来,数学课都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尽管都知道数学课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但就是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课堂气氛至关重要。若气氛死气沉沉,压抑呆板,只会让学生升起厌恶之心,从而更加不想学习数学;相反,若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就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树立他们想学好的信心和决心。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树立民主的师生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其次,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时刻告诫自己,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人。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学生合作交流,培养感情,倡导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课堂。
二、解答学生疑问,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不明白而产生质疑的东西,这样,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充分发挥了。在答疑的过程当中老师要明确自己只能起主导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不要事事俱细,面面俱到而害了学生,而应综合他们的疑问,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组织学生进一步地学习和探究,真正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知而是求知,是一个主动去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体验求知的快乐,从而使其爱学、乐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在“数列”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单利和复利计算的问题可以分别以存钱和贷款为例,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让他们亲身体验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可结合电影“白毛女”中黄世仁逼债情节让学生理解复利到底是咋回事。总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驰骋!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精神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情感意志对他在学习中感知的敏锐性,想象的活跃性和思维的主动性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个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让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有能够创新的机会。数学课之所以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与许多老师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课堂在多数情况下变成了老师自己的一言堂,没有任何情境地导入,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没有信心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若老师能够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结合起来,别一味地按照教本生搬硬套,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多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对待学生别老用一副孔老夫子的面孔,力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心情放松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融入课堂了。“用心去做”还能做不好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也就能有所创新了。
四、巧用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逻辑性、科学性很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若过分地依赖教材,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就会如一潭死水。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了。第一,整合教材体系,扩充教材内容。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不会按照老师预设的那样有板有眼地进行下去,除非老师能左右着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能有所整合就是不一定呆板地、一成不变按教材顺序组织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适当调整顺序,让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第二,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要与时俱进。在传授知识地过程中要能够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数列”的概念时,可以把学生的学号或者身高作为例子,讲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以举学生身边的从甲地途经乙地到达丙地乘不同交通工具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对所学内容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提高课堂效果。
五、及时反馈,让学生动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还是周周练,都要做到随做随批,批后就反馈,对其中的典型性问题和共性问题统一讲解、订正。对个别学生个别辅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错因,力争下次不再错,哪怕是做得很差的学生,也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打气,多一些鼓励的话语,以此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总之,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霍益萍等著.让教师走进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3
[3]加涅著.学习的条件的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朝新.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及其培养,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