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刘明虎摘 要:长期以来,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由于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它不感兴趣,认为它既不可信,也不实用;理论知识较多,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形式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淡然。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课堂; 小结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064-001
在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针对新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呢?我认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常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精彩导入课堂教学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自然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学习初一第一册第五单元“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时,引用同学们熟悉的“井底之蛙”、“精卫填海”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看过这两个寓言故事的投影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青蛙和精卫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品质?(自高自大和自尊自信)为什么会产生自高自大?它有什么危害?自尊自信有什么作用?如何培养自尊自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 在讲初一“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内容时,可以用最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即考试不及格受到老师批评。一位学生扮演老师,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受批评后的不同反应(一个无所谓,一个伤心的掉泪),最后,老师指出为什么会产生挫折?遭受同样的挫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结果?如果你遇到挫折该怎么办?这样由学生自己表演,形式新颖,引起同学们的普遍兴趣与注意力,加深印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寓教学于趣味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创设给学生参与、思考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我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内容的教学中,教学导入就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以图标、漫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记住相关的日期和组织,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本节的重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精选教学案例《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引导学生参与评判,同时还设计“睁开你的眼睛——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基本知识。最后,我还布置了一次社会调查:你和你的家人作为消费者,有被侵害的经历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现在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最后我提醒每一位同学,作为消费者要敢于和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实现天天“3·15”。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全体同学的参与,教学的实效明显提高了。在讲授初三《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我播放了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西南地区的重大旱灾的有关新闻视频,让学生亲自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然,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情境教学的要求,更是课改核心的要求。
三、巧妙设计课堂小结情境,令人回味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留有余韵的“尾声”,以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恰到好处的结尾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思想政治课“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从而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教师若用巧妙的方式结尾,就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能弥补平淡开头的不足,使其头脑中再现本节的主要内容。比如,我在讲初三课本《关爱集体》的内容时,临近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视频材料,学生看完以后就能再认识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每个人都要关爱集体,集体的力量取决于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然,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的结尾,给学生一个回味无穷的“尾声”,真正让每一节课都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能较好地融入良好的情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