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整合 相得益彰
作者: 李静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实践的层面看,情况并不容乐观,脱离实际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81-001
一、联系语文教学,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是一个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教师的任务在于忠实的“教教科书”。“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成了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结果,教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构建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以备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题材组织教学、在播放巴西球星激动人心的射门录像片断后,我告诉学生最近四届“世界杯赛”的进球数分别为:1990年,115个;1994年,141个;1998年,181个;2002年,161个,再启发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各届进球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也真实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课始,在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许多圆形的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后,我启发思考;我们所见过的轮胎都是圆形的,车轮能不能做成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呢?圆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兴致勃勃地对新课展开探究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二、利用语文教学,主动建构——学有意义的数学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看成是教学中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成其主动构建。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去新华书店买99元一套的《上下五千年》,作为小明的生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讨论该问题的时候,学生想了很多办法,而首先的方法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加上剩下的36元”。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数学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构建。
又如《年、月、日》的数学。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年月日的许多经验。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待组际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经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1990年至2000年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做再次的研究和探索,结果,四年一闰的规律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同学们发现了。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学习则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富有意义。
三、应用语文教学,体验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把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美丽,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习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和横截面积,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的平面图,等等。
面对课本例题进行生活化处理,是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了这两道题;李俊星期天进城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与成功。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联系一些语文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趣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