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于水伴有热量变化实验的优化
作者: 王云摘 要:物质溶于水伴有热量变化实验修改后可视性较强,操作简单,利于教师做演示实验。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优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9-012-0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活动与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完成下列实验,你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实验1]取3只烧杯,各注入50ml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2]分别将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上述3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我认为课本虽然把这段内容定为“活动与探究”,其实从内容设置来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验证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把它改设成一个真正的探究实验。具体如下:
1.取3只250ml的盐水瓶,用带有“N”型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瓶口(“N”型管内事先放有红色钢笔水),让学生观察一下。
2.取下橡皮塞,先将一药匙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瓶中,然后塞紧瓶塞并轻轻摇晃即可。
师问:此实验有何现象?
生答:氢氧化钠固体慢慢溶解,红色液体沿右支管上升(如下左图)。
师问:红色液柱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答:瓶内气体压强变大。
师问:请猜测一下导致瓶内气压增大的可能原因?
生答:①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水接触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气体;②还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物理变化),导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因而压强增大;③氢氧化钠溶于水后发生了化学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导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
师问:通过观察有一种猜测没有必要,是哪一种,为什么?
生答:第①种,因为没有看到瓶内有气泡出现。
师问:很好。那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剩下的两种情况呢?
生答:取出瓶中的溶液适量放入蒸发皿中蒸发,然后把得到的固体再次放入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如果溶液的温度再次升高就是第②种情况,说明它溶于水后没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质没变。否则就是第③种情况。
师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3.取下另一个瓶子的橡皮塞,再将一药匙硝酸铵固体放入瓶中,塞紧橡皮塞并不断轻摇。
师问:你看到哪些实验现象?
生答:硝酸铵固体颗粒慢慢溶解,红色液柱被慢慢吸向瓶中(如上中图)。
师问:红色液柱进入瓶中说明了什么?
生答: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师问:请大胆猜测一下,导致瓶内气压减小的原因?
生答:①可能是硝酸铵与瓶内空气中的某一气体反应,瓶中气体因消耗导致气压减小。②也可能是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瓶内气体遇冷收缩所致。③硝酸铵溶于水后发生了化学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导致瓶内气体遇冷收缩,压强变小。
师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是哪一种情况吗?
生答:能,把该装置放一段时间,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柱如能慢慢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不是猜想①,因为瓶内气体没有减少;然后取出瓶中溶液适量放入蒸发皿中蒸发,把得到的固体物质再次放入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如果溶液的温度慢慢下降,就能说明是猜想②,不是猜想③,说明其刚才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为它的物理性质没变。
师问:回答得都很好,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答: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
4.取下第三只瓶子的橡皮塞,再将一药匙氯化钠放入瓶中,塞紧橡皮塞并轻摇几下。
师问:此实验中液柱有无明显变化?
生答:没有(如上右图)。
师问: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答:氯化钠溶于水,液体温度无明显变化。
师小结:在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解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如氯化钠。
两点体会:
⑴按照课本的做法,若是教师演示该实验,则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可视性很差,中后排的学生无法看见;若是分组实验,则很麻烦,且实验又简单也没必要分组。修改后的实验可视性较强、操作简单,利于教师做演示实验,如果改成分组实验,学生也易操作,并更感兴趣。
⑵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设计意图,使教学更有意义,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自身素质。
⑶渗透探究性教学,对老师自己也是一个促进,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充电、关心学生关心的问题,经常地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新知,发展新动向,同时也要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2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