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生活初探
作者: 蒋媛美摘 要:考察当前学生作文能力水平及写作心理需求,发现他们所匮乏的,并非是表达能力,而是一种最为基础但又常常被“主导者”和“主体者”所忽略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能力; 感受生活; 发现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26-001
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事物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并从这一起点抓起,从这一基本功练起,也就成了提高学生写作整体能力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步。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和发现能力作一探讨。
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生活
1.对生活的直接感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写作积累的基本手段,能保证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生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身体力行地参与生活。这里有三个培养层次。
1.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著名作家(尤其是学生倾慕的)热爱生活、投身生活的事迹或体会,让学生懂得:只有对生活满腔热忱,充满兴趣,全身心感受,才能领悟到生活的启示。
1.2引导学生善于感悟生活。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和领悟。我们仍可结合课文及作者的写作心理,通过“原型启发”来引导。从浅层次来说,引导学生要“情”入生活,对生活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要“动之以情”,如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对别人的遭遇善于从心底里唤起同情。从深层次来说,则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感受,留意形象的捕捉和美点的采掘。
1.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如何打破学生的“两点一线”式生活封闭圈,把学生带入生活的五彩世界,在亲身实践中有所感受,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踏青秋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教师则可以从旁暗示美点、感悟点、闪光点,引发想象或联想,帮助他们有所“感兴”,领受其美,体悟其理,催发其思。
2.对生活的间接感受
所谓间接感受就是通过某种媒体(如书刊、影视)来感受生活(这也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源泉),包括以下两个途径:
2.1阅读——间接感受生活。有人曾说过: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会。这就是说,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带着相应的感情去阅读,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感受。在尊重学生生活阅历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选择、推荐一些书刊让学生去阅读,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或联想,这种对书本知识的感受还能强化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2.2回忆——重温生活感受。主要的方法是创设作文情境,帮助学生打开记忆(表象记忆)的闸门,触发情思,从而使他们在重温生活感受的过程中孕育写作的种子。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是互相强化的,一个学生的感受能力是其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应视为不同途径而不可偏废。那么,又怎样引导学生及时积累生活感受而不致使其成为过眼云烟呢?可根据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要求,有准备、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开辟感受信息交流课;利用课前五分钟开个“新闻发布会”,按座位顺序轮流每天一人说说近日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互相暗示、感染、启示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敏锐地发现生活
1.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现实生活的启迪
生活中常常有“亮点”闪现,一不留意,稍纵即逝,失之交臂。一个作家独特的才智就是能及时地、紧紧地抓住那些生活“亮点”。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首先,要指导学生捕捉灵感和直觉的火花。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面对五彩纷呈的生活,奇异变化的世界,往往会勃发某种奇思异想闪现创见的火花,涌现某种联想和幻想,产生某种预想、推测和遐想。它们或回眸历史,或洞烛现实,或神往未来,或放眼宏观世界,或窥探微观世界,如及时捕捉并积累下来,再经熔炼,昭示意义,即为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同时,在方法上要指导学生巧用联想,“迁想妙得”,要在感受某一事物时,融入某种具有本质联系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造成“投射效应”,从而获得某种启迪。
2.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
所谓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就是指学生从自己内心世界的动情点(如情有所钟、心灵震撼、强烈印象)中感有所悟,思有所得。青少年学生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彩多姿的生活往往表现出情思激荡。诸如环境变换,人事变化,交谊贺庆活动,文娱、论辩、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考场、赛场拼搏乃至纠纷受屈,这些生活现象必然会引发一段思想感情的波动,进而引发“一番觉悟”,形成一个个感悟点,同时也就形成某种写作契机,或者说是抒情言志的突破口。怎样指导学生去发掘这些潜在的突破口呢?
2.1让学生学会对动情点作“观察”。由于动情点往往处于印象状态或潜意识深层次,因此,如何对头脑中的动情点进行一番自我“观察”就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我“观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自我的倾向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自身内心世界的任何一点微妙变化,探其轨迹,究其原因,经常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再次,还应要求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把自我“观察”到的东西及时、迅速地记录下来,写成文字,积累动情点。
2.2引导学生采掘情绪记忆。即引导学生对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绪进行回忆,采掘其中的闪光质素。这里,主要应引导学生善于自我把握准情绪记忆爆发的时机,或即境而发,或即兴而发,或有意唤发,或范文启发,关键在于及时捕捉、把握。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调控,即要为“悟”而感,“有的放情”,增强发掘“感悟点”的自觉性。
与此同时,我们要向学生提出“发现”的要求,力求提高“发现”的质。这些要求主要是:①新颖性——发人所未见,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新思想、新意义、新启迪;②多向性——多角度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本身的多侧面,探寻出事物外显或内隐的多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