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习中的“记不住”现象

作者: 马艳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对知识记忆不到位。本文探究了其原因,并针对这种状况,摸索学生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学习; 记忆方法; 端正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27-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第一项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但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提问学生一些历史知识,例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等,学生回答不全面,有的学生根本不会。这说明学生没有记住。学生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中识记目标又何以实现?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等又如何培养?同时这种情况也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记不住”的现象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我经过深入的反思和调查,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不会运用有效的记忆方法

1.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善于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而是盲目背诵较多内容,这样有一定的难度,不易记住。例如在评价武则天时,很多同学脑子里一片混乱,东说一点,西说一条,最后自己也不知说了多少,而且仍不全面。若是评价武则天我们从她的功与过两个方面进行,条理就清晰了许多。

“功”表现在:(1)政治方面: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2)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过”表现在:(1)为巩固统治,使用严酷手段;(2)重用酷吏;(3)崇尚佛教。这样就容易记忆。可见归纳整理法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2.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善于利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而是不加比较的记忆,这就容易把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混淆,因而记不住。例如识记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石窟,有的学生容易把三大石窟混淆。如果我们分别从名称、地区、主要营造时期、特色、大为发展的时期上列表对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学生就会很直观、清楚地看到三大石窟所处地区、营建时期及主要特色。记忆印象深刻不易混淆,可见列表比较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3.有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善于理解记忆,而是死记硬背。这样虽然暂时记住了,但很快又忘掉。比如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背,很快记住,但很快又忘掉。若是理解记忆,在背诵时思考统一前有七个分裂的诸侯国,统一后只有秦一个国家等,这样就容易记住。

二、学习环节不到位

有些学生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他们就抓不住重点、难点知识,背诵时没有目标。有些学生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时间,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这样他们可能今天会背,明天又忘掉。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视历史,对历史没有兴趣。还有一种心理,认为历史就是背诵,平时不需要下工夫,临考前背背就行,所以平时就不用心学,这样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在读书时表现为不用心、不全身心地投入,收到的效果自然不会好。态度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兴趣决定着学习的热情。

针对以上几种“记不住”的原因,我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制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引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把历史看成副科,不重视历史这一态度的危害性。它会使你丧失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变得浮躁不用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找回学习兴趣。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历史角、编辑历史板报、讲历史故事、参加社会实践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寻找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乐趣。

然后,学生在课前要认真预习,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听讲,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要认真记录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知识,做到有的放矢;要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作标记,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学生在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

二、要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归纳整理法、列表比较法、理解记忆法各自的优点和长处。教师要尽可能把归纳整理法、列表比较法和理解记忆法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认识到。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训练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培养他们运用这些方法的好习惯。

例如我们在学习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①设立六部②设立内阁③设立厂卫制度)时,就要想到运用归纳整理法;在学习“开皇之治”与“贞观之治”时就要运用列表比较法,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在学习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时,就要理解发展的原因。

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有目的、有意识运用这几种方法,并用心体会这些方法产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养成运用这几种方法的习惯。

总之,针对这种“记不住”的现象,学生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这种“记不住”的现象就会彻底消失,变成记得住、记得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