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张芳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其潜在能力一经发挥,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了。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49-002
一位名人讲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众所周知,兴趣是科学入门的向导,是学好各门课程的起点和催化剂。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宋·程颐语)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的智慧,并且在实践中对其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不善于使用理智的青少年学生对于某一门学科的爱好和钻研,95%以上是从兴趣出发的,经过正确的思想引导,才逐步具有事业责任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其潜在能力一经发挥,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从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理解和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老师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仔细聆听学生的真切感受,怀着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而不应唯我独尊、指手画脚、无视学生的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发展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不一等,秉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进行授课。尤其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可用温柔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则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地肯定、鼓励。
我班的一位学生孙某,刚入初一时,语文成绩勉强及格。作文只写干巴巴几行,我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竭力从中挖掘其闪光点:“这个词用得妙!”“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细致!”“事在人为!努力吧!”……慢慢地,他的作文写得越来越长了!沉默的他,课上也活跃起来了,偶尔发言能一语中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他,尽管有时他课上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也循循善诱引导其作答,而不是马上转向其他同学。我想这样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所需解决的问题,又增进了师生的理解、信任、尊重。还可以把悲观转为乐观、泄气转为勇气呢。果然,他学语文的劲头更大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语文考试考了95分呢!
由此可见,教师若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地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流,理解尊重他们,学生也会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自然,教师传授的知识道理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
语文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极大的魅力,翻开书本,会让人眼睛一亮:隽秀的文字、优美的词句、不朽的篇章。它就像一座瑰丽高雅的艺术殿堂。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步入这座殿堂,并获得其中瑰宝的兴趣,就会激起学生不知疲倦地努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1.巧妙导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犹如一块强大的磁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从而成为推动学生自觉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因此,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是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新课文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我在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先在课前放刘欢的《好汉歌》,营造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气氛,上课后则马上投影“新塍中学男子汉超市”,商品有:健壮、成熟、积极进取、自信、高大、刚强、乐观、诚实、勇敢、善良、事业心、自由、独立。然后请大家挑选要成为男子汉所必须的“商品”,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兴奋地交流着,我趁机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见这个男子汉是不是就是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研讨问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心灵互动、情感互动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学习。
还可贴近社会热点,如执教《巍巍中山陵》,我联系到当时台湾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这一热点新闻,便在课上这般说:“国民党主席连战应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之邀来大陆访问,到南京第一站即凭吊孙中山先生,你作为一名解说员,该如何解说他到中山陵后一路的行程?”由此导入,一下子把枯燥的说明文与海内外华人所关注的热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无形中,又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受益匪浅。
通过导语强化兴趣的方法很多,讲一个故事、竞猜一个谜语、做一个演示、朗诵一首小诗……不一一列举。
2.设疑善疑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日本著名心理学家长野千寿说过:使学习者感到惊奇、怀疑、困惑,从而产生到底哪个正确这种好奇心,然后引起学的活动。也就是说,疑问能引起学的活动。也就是说,疑问能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激起思维的波澜。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运用设疑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生初中阶段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幼时记趣》时,我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闯文字关后,再请学生思考:
a.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b.“物外之趣”有几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c.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d.“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e.说说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
通过层层设疑,循循善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别有一番甜味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无形中思维能力也提高了。
3.提倡质疑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教书时,曾以学生提问、教师问答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方法,虽不能普遍采用,但从中也可说明质疑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行教材,虽大多是名家名篇、典范作品,但也不见得就完美无缺。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不得其解的问题提出来,而这正是学生所薄弱的,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碰撞思维火花,深入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学生在质疑、解惑时,其实就是在积极思考,深入钻研,当老师为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豁然开朗时,他们心中的喜悦定无可比拟,从而自然会产生不可遏制的学习热情。
提倡学生质疑,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三、革新作业,让学生把作业作为一种自觉需要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形势和学生心理特点,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作业将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赋予无限的情趣,赋予其充实的内涵,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苦,让每一次作业成为学生的成长点,并且自觉成为一种需要。
为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可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增强趣味性,可改传统单一的书面作业为讲故事、画图画、制简报、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动手动脑作业。也可针对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而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力争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学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请家长边欣赏作品边听自己朗读,力争背出来。根据作者描绘的春景用彩笔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中的任一幅,或写一段描写春景的文章,还可找一下咏春的佳句。这样的作业设计融绘画、朗读、习作为一体,将学生从单一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头脑、动手等能力,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和阅读等能力。可以说,这无疑在实践作业中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只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而已,若深入探讨其间的奥秘,远不止这些。若潜心耕耘,我想定能采撷到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