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 引水入渠用“活动单导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王中华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和接纳。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和教法,要作精心的个性化的备课,要注重活动环节的开展,同时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关键词:侧耳倾听; 对立统一; 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 笔记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53-001
时下盐都区正推行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所谓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通常包括了一节课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及课堂检测等方面。那么如何打造“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语文课堂?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个性化备课
现在提倡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更需要每位老师进行个性化备课,将统一的活动单转化成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活动单设计。老师要提前预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生成,有什么误区,备课时都要考虑周全。但是,强调生成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我们认为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颓废的。认真预设,就是负责;精彩生成,才够优秀。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2.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生成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记得一位老师正在给学生赏析一篇描写秋雨的美文,突然教室外下起了大雨(夏雨),急促的雨点敲打着窗外梧桐叶,立即揪住了学生的心,目光情不自禁地斜视窗外雨景。面对此景,老师立即调整计划:“同学们,秋雨深富秋天的内涵,夏雨更有夏的神韵,在体会秋雨之前,让我们先品味一下夏雨吧!”学生兴致立即高涨,屏声静气,或侧耳倾听,或开窗用手接雨,或是伸长脖子呼吸新鲜空气……十几分钟后,师生再回到课堂,这位老师敏感性很强,洞察学生的心志,巧妙地抓住由环境和学生生成的资源,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和谐相生,风景无限
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生成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同时,生成又对预设丰富与拓展、调节与重建,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和异化。
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气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学生是一个个主动发展的生命个体,他们在读书、体验中,互相启发,与文本对话,生命的灵性也在课堂上闪动。
二、活动开展
在设计活动单时,一堂课的环节不要多,每个活动之间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使课堂上整个活动过程有质量,活动环节的开展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自主思考
每个学生要对活动内容进行充分个性化的研读、思考、批注,也就是学生可以在活动单上、在课本上、在笔记本上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步:组内交流
学生个性化研读、思考之后,各小组组内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小组讨论阶段,老师巡回指导、点拨引领或个别辅导,也可以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记下学生的问题,对重点进行点拨。同时,老师要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按学习的规律,每个小组交流的时间应该有长有短,老师不可以一刀切,同时终止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让没交流好的小组继续讨论,准备全班展示。
第三步:全班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展示的方式多样化,或各人表达,形成共性,选代表发言。或抽学号发言。或一人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同样先由一人发言,其他成员作补充,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小组汇报、交流、评价结束后,老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和失,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老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全班展示不应齐步走,学生应自动化、自主化,好的学生可以下位指点其他组,有的学生可以下位记下其他组的答案。老师不应该指名点学生,学生处于个性化的学习状态,整个过程要“活而不乱,动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