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关于高中文科化学教学法的探索

作者: 朱岚

摘 要:从分科和教学法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考模式下高中文科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文科;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54-001

一、分科和教学现状

现行的江苏高考模式,使得学生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面临着选修或文或理的抉择。文科以历史为必选科目,理科以物理为必选科目。很多选择文科的学生确实是对历史政治有着特殊的爱好,更擅长于文史类,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是为了避开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认为相对更难学的科目。调查也表明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对于理科学生来说要低一些。选择了文科,自然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史学习中去,因而忽视了理化的学习。然而毕竟高中还是基础教育,所学文理大多是基础的基础,所谓分科仅是学习上有所侧重,并不该完全弃理。

现行的文科化学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以教师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化学实验几乎不做,甚至为了强化知识点,不惜采用默写等手段,学生学得苦,忘得快。很多学生连基本生活常识都没有。长此以往,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

二、教学法

文科化学课程内容为两本必修加一本选修,可以用“面广量多、注重基础”来概括。针对这一特点,我觉得完全可以开展一些尝试,不必把课讲得多难多深,只要适当点拨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技巧。学生也不必学得多累多苦,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兴趣,有了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或学习,就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并能激发他们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

在实践中尝试借鉴目前国外文科教学的一些模式:案例教学和Seminar教学法,也充分利用化学自身特点即化学实验法来探索高中文科化学课堂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模仿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习者设身处地地思考和行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需要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作为高中文科班的化学教师,在介绍一些与生活或者和社会热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食品添加剂这一节,在学生上课前几天将要讨论的案例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上课时随机请学生分析,教师除了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分辨正误之外,对学生分析的见解、深度等也作为考核的依据。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于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分类,教师上课不必做过多解释学生通过自习自然都清楚。而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事件也成了学生自觉地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们不得不去查阅图书馆、网络的相关资料,对知识进行统计分析或归纳总结,以得到全面的结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此外,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的集体讨论,还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诊所式教育法

基于在学生中很多学生立志以后投身法律界,上化学课总是提不起精神。为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学好化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教师借鉴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法律诊所”。假想“三聚氰胺”案件的庭审现场,学生个个信心满满争相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假如连何为三聚氰胺都不知道的话,谈何诊断法律问题,为他人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该过程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所谓文科和理科之分,以后大学中就有很多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像法律和经济、法律和文学、法律和医学等等。此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学习态度、职业技巧及责任感。

3.Seminar教学法一种研讨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师生围绕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交互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和同伴进行辩论的论坛。高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是较弱的。此种教学法准备起来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偶尔为之。关于食品添加剂,我们采用了Seminar教学法组织了一场“食品添加剂是否应该添加”的辩论赛,利用的时间是选择了校本课程的时间。提前两个礼拜就公布辩题,学生自行选择辩论立场,各自准备,教师就做一下协调工作。从两周后展开辩论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正方辩论踊跃、争先恐后,反方回答到位、有条不紊。通过这次辩论,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推演,从而深化和完善了其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学术积累和思辩才智。学生对于这种尝试形式也觉得“尽兴”。

4、回归生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法

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都比较差的特点。发掘一些生活实验:包括一些传统的生活技能,比如腌制咸鸭蛋、制作葡萄酒、酿制酒酿等等。这些上辈人都会的技能,对于现代高中生来说陌生又遥远,利用一节课做一个“自制咸鸡蛋”的实验,顺便总结生活中“坏蛋”的鉴别方法,实用又有趣。一个月后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非常喜欢,也会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从教学实际来看,这些教学法有着很多优点: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考察;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着不少的困难。

首先,就是课时限制,安排太少,怎样做到重点突出,又详略得当,把握深度和广度不沦为科普课程确有难度。其次,这些教学法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课程,突然想要转变成他们为中心,有时候会无法适从,拼命往后面躲,真正得到锻炼的,起来表达意见的人,只有那几个。第三,每次进行一个实践,哪怕是组织一次小辩论,或者做一次小实验,从准备到实施都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感觉个人的力量真的很单薄,很是力不从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